为了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成长,教育部规定老师们每一年都必须接受5至7天的在职培训(Latihan Dalam Perkhidmatan,简称LDP)。培训课程可以是校内或校外主办的,除了上课程,也可透过参与研讨会、讲座会、工作坊或写阅读报告来达标。

政府实施行动管制法令后,学校关闭,学生停课不停学,教师的学习也并未停止。除了完成官方所规定的一些课程,也参与了不少民间团体所举办的线上学习活动。这期间日常生活的物理空间虽然受到限制,但网络世界却无远弗届,比平常更热闹。各式各样的线上课程、讲座、论坛倾巢而出。从政经文教到各种社会议题,官方的、民办的,付费的、免费的,国内的、国外的,多不胜收,应接不暇。

须有批判性思维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时隔两千多年,面对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无时不感受到网络资源无限,但时间与精力有限!如何在汪洋浩瀚、难窥涯涘的网络世界中,筛选适当、有用的资源成为教师的新挑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2008年所发布的《面向教师的信息与传播技术能力标准》(ICT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Teachers)指出,要在这个资讯繁杂、信息膨胀的知识型社会中成功地生活、学习和工作,教师和学生必须具备信息素养。

所谓信息素养,不仅是指检索、获取信息等技术层面的能力,还包括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即具备批判性思维,不仅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信息,还能有能力评估、鉴别、判断信息的价值,并作出决策,有效地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盲目地吸收,全盘接受。

21世纪的教师须具备信息素养,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将对学生的发展带来影响,特别是对于还未有足够判断能力的小学生,教师是他们学习资源的重要提供者、把关人。在这个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学生,也可以成为老师的自媒体时代,学习资源并不仅限于课本,或集中在某一个老师身上。

开放共享的网络教育资源丰富了教材的选择,为学习提供更多可能,但数量繁多,素质良莠不齐,学会取舍变得无比重要。教师信息素养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只是多多益善,奉行“拿来主义”,并不假思索地传给学生,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弄巧反拙,不能不慎。

陈诗蓉

3个孩子的妈妈,师范学院讲师,阅读推广人。著有《旅欧母子》,《教育可以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