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图

KBAT(Kemahiran Berfikir Aras Tinggi)和HOTS(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是教育界近年来非常火红的词语,指的是高阶思维技能,即分析、评价和创造能力,是比低层次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能力更高级别的心智活动。

高思维教育乃时代所趋,是迎合注重知识创新,讲究个人创意的21世纪的必然变化。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在往这个方向努力,我国也不落人后,早在1994年即KBSR时代,就已倡导KBKK思维教育(Kemahiran Berfikir Kreatif & Kritis,KBKK),要求全国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纳入批判与创造思维元素,以培养出具有思考力、竞争力的国民。

2011年开始的KSSR在以上基础添加了推理思维元素(Menaakul),并于2013年统称为高层次思维技能(KBAT)。为了强化效果,还辅之以i-think计划,透过推广辅助工具──心智图表(mind-map)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只可惜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现实与理想仍然有一大段距离。究其原因,可发现虽然课程已注入高思维技能目标,课本已顺应课程的变化,纳入高思维材料。考试方面,2014年教育部就已要求小六检定考试(UPSR)和大马教育文凭(SPM)必须纳入20%的高层次思维题,并计划逐年增加高思维题目的比例,直到达50%为止。在这之中,唯独课堂教学模式未见显著改变,没有产生相应变化。

为高分训练本末倒置

低阶思维课堂教学,只能带来低阶思维学习,养成低阶思维能力。当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以单向的知识灌输为主,而学生的学习尚停留在识记、理解、运用的思维层次,又怎能奢望产生不一样的教育结果,培养出具分析、评价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当学生在课堂中多处于低思维学习状态,少有机会运用高思维技能,又怎能要求他在考试中能够回答高思维题目,展现高思维能力?若为了帮助学生考高分,而误将高思维技能当作应试策略来训练,本末倒置,将导向另一个极端,无法真正促进高思维能力的发展。

高阶思维能力的养成,不能靠知识性灌输,也不像教导学生使用心智图表那样简单,它需要有高阶思维教学模式的支撑,借助日常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即在平常的教与学过程中,就得创设有利于高思维能力发展的土壤与氛围。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制造参与讨论,进行脑力激荡,探究发现的机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识记、理解、应用的层次上。这样他们才得以把分析、比较、归纳、解决问题、创造等高层次思维技能派上用场。

只有在课堂上提供足够的思维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投入到高层次思维的学习活动中,经由反复实践,才可能内化成学生的真正能力,培养出具高思维能力的新生代!

陈诗蓉

3个孩子的妈妈,师范学院讲师,阅读推广人。著有《旅欧母子》,《教育可以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