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图

经济不好已经持续了好几年,聪明的小商贩也有其应对的方法。一味地进行成本转嫁,只会抑制顾客的购买意愿。因此,只能在成本控制方面下手。

以熟食业为例,仔细地观察,同样价格的食物,即便份量保持不变,但从其选用材料的变化,即可察觉出小商贩的巧思。譬如佐料简单、价格廉宜的椰浆饭,虽然价格没有明显调涨,但食材上些微的调整,就能再挤些利润出来。

首先,使用的白米添加了粹米,这样的小变化不太容易被察觉。其二,只保留了江鱼仔但去掉了花生。这个小变化,至少可省下20%成本。再者,1/4片水煮蛋原是固定配料,但当顾客要求添加一个煎蛋时,就很自然被“遗漏”掉了,这省下的成本转化成摊贩的利润。

同样是一盘炒面,为何嘛嘛档和华人档的售价会相差20%以上?其差异就在于配料的不同。嘛嘛档以豆腐和青菜为主。华人档则选择以肉类和海鲜来伴炒。不同饮食文化背后,其实折射出不同社群经济实力的强弱。如同早期潮州式肉骨茶和闽南式肉骨茶的巨大差异。我猜想是生活习惯不同影响了烹煮的配方。

潮汕人因经商而较富裕,对生活品味较为讲究。但闽南人初到南洋大都靠劳力为生,因挣钱不易而养成省吃简用生活习惯。因此,潮式肉骨茶除了排骨之外,还会添加猪的内脏。在早期,猪的内脏价格不菲,一般小老百姓平时还不舍得吃。相反的,正宗的闽式肉骨茶则只有猪肉而已。大热天之下干活额外消耗体力,干巴巴的白饭淋上浓郁的汤汁,配上几块香喷喷的卤猪肉,才能刺激胃口。比较之下,闽式肉骨茶偏向其实用性,而潮式则偏向享用性。耗费精神争论谁才是正宗的肉骨茶其实没意义。

食材的应用,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经济,吃不起鱼鳔用炸猪皮代替,吃不起燕窝改吃燕菜。疫情当下,管他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在这缺一(衣)少十(食),只有南北(没有东西)的非常时刻,多点巧思,没钱也能过个轻松的年。

郑名烈

华社研究中心董事,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