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目的和使命虽不一定乃铁定地告知人们“绝对”的真理是什么,但至少是通过极严谨的方式试图解释现象,提出“可能”的真相和真理。相比而言,一般宗教就没那么“客气”了,基本上无所谓“可能”,总之人们必须从宗教中领受其“独门”真理,不论是通过直接的“感应”或间接的“修行”。

自不待言,若要作对比,对于蛮多人来说,宗教肯定是令人比较舒服、安心、简易、明了,乃至便利的,不会有那么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乃至,即便宗教本身往往也有派别之分,部分派别注重修行,另一部分则侧重感应。许多不满足于前者之耗时、耗力、耗脑筋,且欠缺“灵性”或“美感”者,都会选择后者,以至任何时代都会冒出一些强调更直接、亲密的人神关系的教派。

然对另一些人来说,因科学相对理性而客观,所以还是更可靠的,不像宗教那样因过于强调感性而有沦于“一厢情愿”和“自圆其说”的可能。惟除了明确的无神论者,这些人当中并非每个都否定宗教的意义和价值,只是对其比较有选择性的认可和认同而已。在某些生活和社会领域,他们也会非常支持宗教所扮演和发挥的角色及功能,如说在哲学、道德、教育、文化、艺术等。

情感比理智更重要

另外,也有某些人一生中对科学和宗教有阶段性的倾向,比如公认的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孔德(Auguste Comte)。其早期诚如一般受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影响的知识分子那样,基本上是否定宗教的,认为它不过是旧时代的“残遗”,随著人类社会的进化,科学大可取而代之。

惟后来孔德却因精神问题而从宗教中找到救赎,甚至选择只研读中世纪神学,晚年还创立了“人类之宗教”(Religion of Humanity),倡导情感比理智更重要。

质言之,早期的部分知识分子,如特定时期的孔德,颇有科学主义倾向,把科学看得太“积极”、“万能”、“绝对”,乃至“神圣”了,甚至可以用来完美解决所有社会问题。这实则上反而是对科学的误解,毋宁是违背科学精神的。“冷静”和“稳重”的科学诚不能成为宗教的替代品,顶多只能用来“观照”、“研究”或“检讨”、“平衡”宗教。所以至少在人类蛮长的未来发展里,宗教应该还是有其无可替代的角色及作用。

无论如何,由于科学的“冷静”和“客气”,有时候在某些发展不平衡的社会,因极端宗教势力混入政治,很容易导致科学被局限化、边缘化,甚至被利用来为宗教背书,沦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伪科学”。在民间,由于科学教育普及不足,也容易因偏狭的宗教论述而衍生一些挺“奇葩”甚至“扭曲”的知见和观念,足以耽误甚至破坏社会的健康和发展。

总之,科学虽不能替代宗教,但也不应被宗教所无理限制、障碍、曲解,乃至驯化。重视和保障科学的客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是一社会持续仰赖、信靠、应用宗教之际也务必捍卫的基本价值和立场。

郑庭河

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