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团体里,当一项好的观点被提出或一项不错的措施要推展时,总会持有正反意见存在。认同或愿意接受的一方可能本身是执行者、体会者或认为它可行的;持相反意见的人也许不是他们不想去执行或认同,可能是他们对领导者的个人行为缺乏苟同,不等于他们认同这理论或学说无效。

曾有台湾作家写了许多有关婚姻及心灵的书籍而闻名国内外,也得到很多读者认同及学习。可是当作者的婚姻及家庭出现问题时,读者发现他们只是说一套做一套,马上就失去了读者对他们的信任,名声大跌。这是合乎人性的反应,我们不能说人都不会犯错,人没有完美或不要用高标准的角度要求当事人,这是自圆其说或一厢情愿的看法,不能令人心服口服。

若一位推动弟子规和品格教育的“名嘴”或学校领导者,人前有礼且能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做人处事的大道理,可是私下对父母不孝,对子女粗暴,人际关系欠佳,我们还能说不要对他的私人生活及品德要求太高,只要吸取学理的精神就好的道理吗?

大多数人都知道人类潜能领导师史蒂芬·柯维提倡的高效能人士的7种习惯很重要,是人的成长阶段不能少的习惯,若在学校宣导及推动,师生都会受益良多。可是要推动不是只靠说,理论要结合行动,尤其领导单位,不能经常要求师生主动积极,自己做事张望等待、指挥别人或推卸责任;要求师生加强要事第一,自己处事的拖拉习惯无法改善;鼓励别人以终为始,自己却半途而废,朝令夕改;要求别人要懂得双赢思维解决问题,对人要知彼解己,自己却不讲道理,没有同理心。

无论在教育界或政坛上,以上现象常发生,这就是为什么本来是一项好的措施,但常因某些人为因素而无法正常及持久的推行和延续,它跟领导者的德行及魅力有很大的关系。常言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要大家都认同,必须先做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以德服众,才是我们要的学习的榜样。

黄燕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