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圈比我们想像的复杂得多,即便这个行业有不少大牌设计师,但没有谁可以主宰当季的流行趋势。一般来说,首先影响流行趋势的,要数面料、颜色及元素。

专业展会释出主流面料

在服装秀发布会的一年半前,国际上会有专业纱线面料展会,例如Premiere Vision展。他们会把相关机构发布的宏观流行趋势,根据面料用到纱线里,譬如环保无污染的面料、技术型等。这个时期,他们所售卖和发布的全是同类型的面料和纱线,成衣制造商就从这里购得面料和纱线。再从中提取面料和纱线的流行趋势。之后,成衣制造商又通过这些材料,开发出全新面料,即使再怎么改装,还会保有布料基本的精髓。被时尚品牌制成成衣后,就出现在时装周上。

专门机构预测流行色

流行色是有专门机构在研究的。他们会从美学、心理学等等角度,根据以往不同时段流行的色彩和风格,研究和预测接下来消费者更为喜好的色调。这种预测并非闭门造车,他们会在各个媒体上试验性地发布服饰系列,通过收集反馈讯息来加以辅助。在时尚圈较权威的色彩机构——Pantone是时装、室内布置、彩妆、产品设计、印刷出版等各个行业的颜色参考指标。他们每年会推出春夏和秋冬两季流行色彩,并且选出当季10大流行色让设计师参考。

大环境催生灵感元素

亚洲的时尚流行趋势大多受欧美文化的影响。最早有国外的专业机构,根据当年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进行一些宏观的研究,然后发布流行趋势。比如前几年伊拉克战争后流行的迷彩;电影《绝代艳后》(Marie Antoinette)之后流行的宫廷复古风格;美剧《绯闻女孩》(Goosip Girl)后的英伦学院风;以及经济危机后崛起的简约风。

用以分析宏观环境的PEST研究分析模式: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al)、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用于分析时尚流行趋势也非常合适。衣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也是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跟整个世界的大环境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

色彩权威Pantone,是各个行业的颜色参考指标。每年还会推出流行色彩,并且选出当季十大流行色让设计师选择和参考。
色彩权威Pantone,是各个行业的颜色参考指标。每年还会推出流行色彩,并且选出当季十大流行色让设计师选择和参考。

潮流的形成

说到流行趋势,你首先想到的一定不是面料、颜色和元素,而是款式。什么款式“火”,到底是谁说了算?让我们从潮流的形成过程开始研究:

1)设计师

时尚从来都不是大众先追捧,而是由设计师引领。大师们的设计往往分为两种:第一种,自己偶然看到什么有了灵感;第二种,看热点,进而拿主流视角做为自己设计的元素之一。

第一种,往往体现比较多的,是新颖的细节设计——流行元素的载体。对于这种,我们永远没法预测,只能跟风,因为谁都不知道哪个大师突然会看到什么又想到什么。只有等时装发布才见分晓,进而震惊时尚界,然后受到顶级设计师夸赞;二流设计师从中找到灵感再创造;三流设计师模仿;不入流的设计师盗版。比如,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McQueen)的超低腰牛仔裤,在当时保守的伦敦没有几个人敢这么穿,但他就是打破常规,因此火爆时尚圈。

第二种情况,是几个大师一起聊天,一般的流程是,在前一年,由巴黎时装公会牵头,召集各大品牌的设计师,大家共聚一堂讨论。然后,决定下一年的流行主题。一旦确定,大家各显神通,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设计,直到时装周的时候展示出各家的设计风格和才华。之后,凭借时装周的影响力和各个媒体的传播,该风格自然会流行起来。不过,最能推波助澜的,就是快时尚品牌如Zara和H&M,他们的“跟随”,也能让大牌设计师的设计迅速平民化。但是,随著大牌们激烈的竞争,第二种情况已随之减少。

2)时装编辑

时装编辑的最初职业定义,就是将人们看不懂的T台时尚,利用文字和图像传递予普罗大众。即便设计师们都强调条纹元素,没人报道,也容易被忽视;即便设计师草草略过动物图案,被时装编辑们抓到了,大肆报道,也会成为潮流。设计师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灵感设计服装,时装编辑则把各大品牌和设计师们的时装进行归纳,告诉人们这几位设计师都开始重视哪一种款式。所以,设计师是潮流趋势的诞生者,但它设计出的未必都是流行款式;而时装编辑就是流行的筛选者,媒体吹捧的才是我们一起感受到的潮流。由于社交媒体的崛起,除了时装编辑,网络媒体和部落客如今也共同承担了这项重任。

3)买手

买手对流行趋势的推动也很重要。他们通过季度及年度数据分析、时尚轨迹的周期规律、品牌集团运作变化、国际社会新政策条例、社会事件、设计师变动、原材料生产情况及新技术、新面料等情况,综合分析作出下一季,甚至是下个年度的流行具体符号,作出具体的采买判断,消费这一季的时尚卖点。

很多家百货公司、电商平台都有自己的买手出席时装周。他们坐在最前排,以自己最敏锐的时尚和商业触觉来预测,进哪些货会卖得好。这就是很多网上看到的好货,却在当地专卖店买不到的最大原因,因为买手们觉得会不好卖。

因此,一个潮流,媒体宣传再火爆,只要你买不到它,周围的同事朋友不大规模穿、大街上不常见,也依然不符合所谓的流行。以上所有的预测都有一个大概的周期,比如:色彩的预测一般提前24个月;纤维的预测一般提前18个月;面料的预测一般提前12个月;款式设计的预测通常提前6至12个月;零售业的预测一般要提前3至6个月。所以,你在纠结这一季买什么单品时,其实是服装行业一到两年的工作成果。

服务大众走向平民

时尚买手所能做的仅仅是预测,但究竟什么单品能突然火红起来,却是无法完全预计的,这跟草根文化有很大关系。

时尚一开始并不是服务大众,而是富有的人,所以高订时装周才是时装周的起源,贵妇喜欢去有名裁缝店里做衣服,裁缝会贴身量测各种身材指数,让衣服百分百合身。随著机械化的发展,品牌发现机器能大大减少手工、成本及工作时间,大部分人穿的尺寸也仅是几个。于是,成衣就诞生了。从此,人们不用去巴黎手工作坊找老裁缝量身订制,也能买到出自大牌设计师的作品。

慢慢地,大家生活质量提高,每个人对衣服开始有了各自的需求,大品牌和设计师的设计已经无法满足所有人。小品牌和高街品牌应运而生,让每个人都能轻松拥有好看的衣服,销量也就不言而喻。时至今日,时尚行业已不是一个包包卖十几万的奢侈品牌最有钱,反而是几百令吉的包包卖上千个赚得更多。所以品牌也开始越来越倾向取悦大众,因为人们对高街品牌的依赖度,远远大于奢侈品牌。

另一方面,明星、时尚部落客都变成流行单品的推手,时装编辑的作用也越来越弱。一个刚刚创办的设计师品牌,没几个人理会,时装编辑告诉你这家设计多么时髦,衣服多么实穿,都没有一个明星穿它火红得快。最典型的就是时尚部落客把Vetements的牛仔裤炒到几千令吉。

衣服都是用来卖的!

潮流和流行乍看起来是同义词,如果举两个例子,你就会非常清楚。潮流:麂皮、露肩装、流苏、睡衣裙;流行:白球鞋、阔腿裤、白衬衣。

社交媒体以及快时尚的出现,让人们在买衣服时有更多的选择。以前设计师和时装编辑说,穿一字领就是2016春夏季最流行的元素,但现在,人们会觉得一字领太暴露不适合上班穿,所以依然销量不好;罗马鞋被吹到天上,但身材比例不佳的人穿上就是不好看,也不容易流行起来。简而言之,最重要的是“适合”!相反的,白鞋和阔腿裤就出乎意料地火红,要是去时尚T台找这些单品,少之又少,也没有得到众设计师的认可,为何火红起来了呢?因为实穿。让每个没有模特身高和身材的消费者也能穿出风范,不用遭受高跟鞋痛苦也能赶上时髦,因此才会格外火红。

有趣的来了,就在白鞋火红之后,各大品牌开始追击,生产成千上万的白球鞋,并且销量非常好。再次证明了,流行趋势不再只是哪个设计师说了算,普罗大众对流行的参与度已越来越高。所以,时尚潮流也在慢慢地从潮流向流行转变。毕竟,衣服都是用来卖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