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读评论人梁文道一篇旧文,介绍中国多元文化,目的是要说明中国可不是一般印象中的单调重复。在梁文道或好些人眼中,多元是值得推崇的价值。难怪除了中国,也一直有人喜欢强调马来西亚的多元。

事实上,没有任何两人拥有相同的生活方式身份背景。因此任何将人群分类的尝试,皆一定程度抹除个体的独特性。所以严格说来,一个国家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人。中国因为人口最多,自然当得起世上最多元国家。

这毕竟不是梁文道或大家常说的多元。那么大家口中的多元,除了每个个体之间原就不同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因素决定生活、背景的异同?

通常,生活方式身份背景同质性高的群体被分成一类。若有人跟这群体的差异甚大,则不被视为一类,却被归类到与之相近的群体中。然而两个人之间的生活、背景要多相近或要如何相近才可被归成一类?要多不同或要如何不同才会被分属于不同群体?这种区分方式追根究底是否只依赖我们的主观感受?

专制政体

假设真有一种判断不同群体之间,生活、背景异同的准则,那就可以知道马来西亚或中国容纳了多少种相异群体、才可确认是否称得上多元国家了。等一等,有没有国家不比这两国多元?

假如没有,那么强调马来西亚或中国的多元就显得无厘头了。可即便有,特别提及这两国的多元,又为了什么?更进一步问:多元,真是一个值得推崇的价值吗?

若是的话,何不干脆让政府依照上面假设的准则,强制所有国民之间必须彼此相异,这不就呼应了多元价值?

这无异于专制政体。我们追求的,无非是讲求自由的民主政体。国民于此政体之中所选的生活或背景,在不伤害任何人的情况下皆获保障。如果不巧,彼此所选的生活方式或身份背景都很相近因此也不多元,难道要放弃民主而接受强制多元的专制政体吗?

答案太明显。中国就不多说了,马来西亚的多元又是怎么出现?是出于国民自主选择而形成的吗?

选择性多元

且看财政部长要不要以华人自居,这竟也能掀起一股争议,除了显示民智的低弱,也说明了社会的封闭。稍微腾挪自己的身份背景,是会受到挞伐的。这例子或许份量不足,那么特定群体不可改教又说明了什么?

我们可不能基于马来西亚的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特定群体不可改教、财政部长须有某种身份,就自欺欺人说马来西亚的多元是国民自我选择的结果。在马来西亚,要认同或拒绝特定生活或信仰,鼓起勇气面对舆论还只不过是最低门槛。严重一点,被强迫改造再教育、甚至被失踪,都不足为奇。

无疑,这种透过社会或政治压力催生出的多元并不值得赞许。去肯定马来西亚的多元,只会模糊了所谓多元在这国家实际上如何生成的焦点。

这国度的所谓多元,是选择性的。而且这种选择性的多元是国家的政策,由不得人民作主。政治社会的打压隔绝了一大丛的生活方式。同性恋、变性人、犹太教徒等等,或者不会出现、或者无法自在地表明身份。说穿了,马来西亚的多元是种迷思。

林肯智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