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的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最令世人所记得,是因为“光传输于纤维的光学通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而在2009年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高锟教授对港中大而言不止是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老师而已,他对学校贡献良多。他不但是港中大电子系的创系老师,也曾在1987到1996年之间担任校长。有鉴于高锟教授在学术上与对学校的贡献,因此在何善衡工程学大楼的平台竖立他的雕像以表扬他的成就。雕像位于港中大的主要走道旁,因此在港中大念书时,如果走路下山(港中大依山而建)都会与高锟老师的雕像相遇,也让如笔者那般不在他掌校时期就学的学生,都认识这位前校长。

高锟老师最有名的事情,是如何以校长身份面对学生抗议时的反应。1993年高锟校长接受中共政府委任出任港事顾问,但是港中大师生认为校长不应该接受政治委任。虽然声明是以个人身份接受委任,但是高锟校长不但亲自出来面对师生的公开质疑,并且事后访问时表示,学生有抗议的权利。

同年年底的港中大开放日,香港的高官显贵云集中大开幕礼时,一些学生趁高锟校长要上台致辞的那一刻,冲上舞台高举抗议横幅,公然打断校长致辞。当混乱平息、校长致辞后,当时还是学生报一员的周保松老师问了被记者包围的高锟校长是否会惩罚学生,高锟校长只说:“处分?我为什么要处分我的学生?他们有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

“什么都反对才像学生”

从梁文道先生的文章中得知,当天校长回家后看到电视对此事件报导时,对夫人说:“你看,什么都反对,这才像学生”,并且也在随后的校务会议中拒绝惩罚学生。高校长在后来的访问也说,“学校的教育就是要培养敢于挑战权威,能够独立思考的年轻人,千万不能盲目相信权威和专家”。

高锟校长所认为的自由与独立思考的教育理念,都在这些事情中展现无遗。虽然无法了解高校长的教育理念如何影响港中大,但是港中大在香港社会重大事件上从未缺席。香港许多社会运动中,常常看到港中大学生会的旗帜,也常常可见港中大师生参与其中。

雨伞运动时,港中大的学生当然也出现在街头。当时沈祖尧校长连同当时的港大校长马斐森教授(Professor Peter William Mathieson)就曾到现场探望学生。虽然沈校长深受师生支持,但是在其掌校末期对于言论自由的干涉,使得一些中大人(包括教职员、学生与校友等)对他的印象有些不好。

现任校长段崇智在沉默了四个月后,终于开口支持参与反送中运动的学生。虽然大部分的中大人赞赏校长的举动(包括笔者本人),但也有中大人认为校长的支持来得太慢,并且里面有许多含糊不清之处且欲言又止,要求校长应该进一步说明接下来的具体行动(笔者深感认同,是否继续支持校长言论,看校长接下来如何行动了)。

姑且不论外在的政治环境如何影响校长们的言行,但是高锟校长对学生的尊重与支持,不但成为港中大后继校长的指标,也成为世界其他大学校长的模范。

相比马大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毕业典礼抗议事件,马大校长所遇到的情况比高锟校长好很多,并且外在的政治环境也不如沈段两位校长在位时般严峻,故此面对一位毕业生的抗议,有必要如此大费周章报警和扣押证书吗?这不是显得最高学府的掌校者小气吗?

大学是言论自由之地

一些人认为在毕业典礼上示威抗议不妥,但是如果了解社会运动的抗争方式,在如此众多来宾与学生的情况下,才能让人注意到抗议的诉求。因此,如果针对大学事务表达意见,在毕业典礼上示威抗议是最佳时机。

再者,这样对待抗议的学生,又是否利于言论自由?今日畅谈新马来西亚的情况下如此压制言论自由,是否恰当?更别说大学应是言论自由之地,如此才能让学术与思想蓬勃发展。对于积极提升大学排名的马来亚大学,开放才是个明智的抉择。

不论今日政治环境或者马大的地位与目标,如此对待抗议的学生很不好,反之伤害马大和其校长的声誉。望能对黄同学宽宏处理,以恢复马大声誉。

庄仁杰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专长为中国近代史、东南亚近代史与海外华人史。目前研究以吉隆坡和新山的华人社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