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当儿,台湾有一人在大马华人圈子里瞬间爆红了起来,他用语言团结了不同意识形态的华人群体,一致对外,要求他向大马人道歉。3月24日播出的《关键时刻》,李正皓讲述几段大马疫情的情况,两天后即引来了大马网民的挞伐,纷纷举证抨击他的“失言”,并要求他公开道歉。
    
随后,李正皓也于28日道歉与澄清自身的言辞“失当”,说明自己对于不清楚的事情会以“不知道或不清楚”来阐述,仅守自己的尺度。网上已有网民仔细罗列了李正皓的“失礼”,及他没有回应到的指责。之后,李正皓在30日再度于节目中道歉,坦言自己没查证清楚,而节目主持人刘宝杰也为造成马来西亚的不开心道歉。
    
回想起,我也许久没看台湾的时评节目,部分原因是一些主持人和嘉宾在讲述与分析事情的过程中,语言总会有夸张化之感,无形中会将事情放大,甚至产生扭曲效果。就如此次事件,除了言词夸张外,更是因为没有好好查证资讯来源及了解资讯内容所致。
    
时评人的职责是客观分析时事内容,整理及构建事情的脉络,并加以评论。倘若掌握的资料不齐全,或没有求证便信手拈来放入嘴巴咀嚼,很容易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继而,根据错误的消息推演下去,又会出现扭曲事实的困境。在我看来,时评人的责任至少在信息掌握上就得谨慎,没有经过比对或核实,分分钟也将沦为“假消息”的散播者。
    
词的运用也是关键的。同一件事,就算平铺直叙,若用贬义的话来衔接,如“随便剪一个头套,就让医生戴在头上……这有功效吗?”。“随便”一词及反问句“这有功效吗?”,直接否定了院方在缺乏物资情况下,尽量取材自制贴合的防护衣的努力,无视了其外在因素。这让人听起来,像是院方让医生冒著生命危险,是儿戏的。我想,慎言是必须的。
    
时评人给出的观点,或多或少会影响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及印象,这是没问题的,但如果发现观点是奠基在错误的资讯上,就应该勇于承认,包括查证上的疏忽。再者,“收错风”也是常见的,只是尽量降低而已。
    
只怕迷信小道消息,或是看见“生猛”资讯,就迫不及待写在文稿纸上,则不免让人担忧。如果经假新闻构建的观点流行起来,事情的真相与错误的观念一再被覆盖,错节盘根。
    
我看见许多大马网民的谩骂,或善意提醒,恍若有种“民族团结”的错觉。果然,当面对外在的威胁时,才是团结的契机。评论国内局势尚且要小心翼翼,更不消说评论国际时事,也要步步为营,稍不慎就会引起“举国对一人”的局面。

张兼荣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