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统计局6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我国的失业率为5%,失业人口达77万8800人。较早前大马统计局也预测,我国今年的失业率将介于3.5%至5.5%。新冠疫情对经济和就业市场所带来的冲击逐渐浮现。失业大军的出现不仅与无业人士有关,同时也影响目前的就业人士,对国家的经济造成级联效应。
无业者首先面对收入中断。在疫情当下,许多行业受到巨大冲击而导致需要裁员或直接倒闭。就业市场萎缩,待业者要重回职场也难寻理想工作。有能力的可以选择转换跑道离开原有的行业寻出路,但这取决于个人的技能、体能等各方面的因素。还有部分国人没有以上的条件,面临失业也只能原地呆著,过著经济拮据的生活。
我国的个人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这包含国人在所有服务和产品上的消费。过去几个月政府的经济振兴和复苏配套奏效:当中6个月的银行暂缓贷款选项、贷款重组、中小型企业贷款、员工辅助金等措施,让许多国人目前手上仍有充足的可支配收入,可继续维持一定程度的消费习惯和需要。但援助是暂时的,接下来的几个月,当政府的援助效果开始消退,才是真正社会问题的开始。
让经济尽快重回正轨
一旦国人的消费能力下降,无论是基要或非基要行业都将无可避免面对营业额下降的事实。牵连效应就是更多企业必须收紧开支、甚至减少人手,最终再现第二轮失业潮。正在就业的国人,如今也开始担忧自己是否可保住饭碗,因此心理上也承受一定的压力,同时也间接影响个人的消费习惯。
过去政府抄捷径,制造很多公务员的就业机会来降低国人失业率的问题。这方式后来也造成了臃肿的公务员体系。目前公务员和退休公务员的薪酬占了国家开销的1/3,未来也会持续增长。面对疫情下的失业潮,这方法也不再可行,原本政府可以尝试慢慢地让公务员转去私人领域服务减少国家开销,但目前的时机也不适当。因此仅剩的办法就是尽快让私人领域的经济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复苏,让国家经济重回正轨。
前后三个月的行管令下,大部份企业无法正常营业。许多企业无法继续承担庞大的开销而选择裁员或直接宣布停业。今天如果你到各大商业区走一圈,即可看到到处挂满房产经纪出售/出让布条的商店。还有部分商店即未开业,也还未出现倒闭症状,让人怀疑是否他们已被疫情打败。这些例子比比皆是。
慢半拍的退场机制
在疫情退烧、行管令放宽之前,我非常关注政府宣布退场机制,因为我相信这一天总会、也必然到来。政府有义务提前让国人(包括商家)为恢复正常生活和进入“新常态”作出身心的准备。直到如今国家逐步解封,但连最基本的标准作业程序(SOP)还出现模糊地带,不禁令人愕然。
国防部高级部长依斯迈沙比利在6月6日的汇报会宣布,全国的露天巴刹早夜市可根据国安会和中央政府订下的SOP,在15日复业。直到15日当天,还有不少州级和地方政府仍没进一步公布相关SOP,因此出现许多商家摊贩没办法如期复业。这情况不仅出现在雪隆一带,马六甲、柔佛亦然。也有商家开业但由于政策模糊,不到几小时就因为听到矛盾的讯息而自行选择先关店;也有被执法单位取缔或警告的业者—这些原本是可避免的。
顺带一提,各级政府对某些行业如早夜市摊贩的指南,包括严禁雇用外籍人士。仿佛认定外劳染上冠病的机率比本地人高,说穿了是一种歧视。
回到社会现实,如果雇主无雇用外劳,本地人也不见得可以胜任和取代这些工作,换来的将会是摊贩没办法下必须缩减营业额,也有者因为没办法独自操作而继续停业。
邻国新加坡《海峡时报星期刊》在本月14日的民调就显示,清洁工人、收垃圾工人、建筑工人等3D职业,虽然是被公认为基要行业,但同时也是新国人最不愿意做的行业前三名。有趣的是民调继续追问,如果为以上的行业给予三倍的工资会否让受访者愿意接下这份工作?仍然有51%表示不愿意接受。相信这数据多少也和本国国情相符,这都是社会的现实考量。
未焚徙薪 政策须及时
历经3个月的行管令,期间政府绝对有足够时间为各行业开业做准备,并非突如其来,然而如今看见的是政府的慢半拍,不禁让人怀疑到底行管令期间各级政府是否有为行管令退场做准备。
过去一再延长的行管令,和例常U转的政府指令让人摸不著,首相慕尤丁表示行管令让国家每天损失24亿令吉,再三地砸金救市。可是援助不是长远的,总有一天会耗尽。政府应为此提前做准备,颁布明确的指令让人民有所准备,免于让国家和小市民继续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同时避免再现一轮失业潮。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