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19日讯)初临霹州瓜拉古楼渔村的游客,听到当地著名美食“臭头面”的名字时往往都会好奇这究竟是什么东西,事实上,这一道面食不仅不臭,还是瓜拉古楼家喻户晓的美食,70余年来飘香于古楼,征服无数食客的味蕾。

位于上霹雳的瓜拉古楼渔村,除了民风淳朴外,也以独特的道地美食或小吃而闻名,其中臭头面更是远近驰名。

那什么是臭头面?其实,臭头面即是云吞面,之所以被称为臭头面,主要是第一代制面人洪依顺,年轻时就下发稀疏得近乎秃头,被村民称为“臭头”,连带所卖的面也被称为臭头面。

不过,臭头面并非完全与市面上的云吞面无异,臭头面的面条和云吞都是自家生产,不论是第一代的纯手工,或是第2代的半手工制作的面条,都爽口和轫劲十足,散发淡淡面香。

同时,其云吞的云吞皮,更是纤薄得晶莹剔透,烫熟后表面可看到内馅,慢口细嚼,齿颊留香,臭头面与云吞两者相配,更起著画龙点睛之效。

半人工制的臭头面爽口和轫劲十足,而且面条不含防腐剂、添加剂和色素。
半人工制的臭头面爽口和轫劲十足,而且面条不含防腐剂、添加剂和色素。

卖面始于二战后

臭头面第2代传人洪德福(55岁)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表示,父亲10余岁时就从中国下南洋,在玻璃市落脚,先是售卖冰淇淋维生,婚后多了一个帮手,就随戏班在戏棚下摆摊售卖四果汤,往玻璃市和瓜拉古楼两地跑。

他表示,在二战时期,因为日本入侵,父亲就搬来瓜拉古楼居住,开始摆摊卖面的生意,惟制面手艺学自哪里,已无法考据。

新鲜食材 讲求细工

古楼臭头面的面条不含防腐剂、添加剂和色素,所以必须每天生产,以提供食客最新鲜的面食。

洪德福表示,本身采用古法制面,即使用擀面杖碾压面团,一般上午9时30分制面,10时30分制云吞皮。

他分享制面步骤,首先将面粉、鸡蛋、盐、堿水及适量的水混合均匀,然后在盆中搓揉成结实的面团,再将面团取出,以擀面杖来回碾压面团数遍,则制作出来的面条比较有轫度、更具口感。“然后用刀将面团切成几段,再将面团放入机器中反复碾压4遍,面团就越来越薄,碾压好的面团需抹上木薯粉防黏,接著放进机器里绞成面条。”

他补充,从机器里绞出来的面条约5尺长,必须再切成5段,以便每条面约一尺长。

瓜拉古楼臭头面的名称来历,源自第一代制面人洪依顺的头发稀疏得近乎秃头,被村民称为“臭头”而得名。
瓜拉古楼臭头面的名称来历,源自第一代制面人洪依顺的头发稀疏得近乎秃头,被村民称为“臭头”而得名。

制作云吞皮的面团方面,洪德福先经机器碾压面团成薄片,再一层层涂上木薯粉,重叠放在一起,切成一般云吞皮的大小宽度。

接著,再以擀面杖将云吞皮擀成纸一般的薄,而这一道程序也使得他制作的云吞皮,比一般上的云吞皮显得更纤薄。

他说,包裹云吞也很讲究,若馅料包得太饱满,下锅后会胀破皮,馅料包得太少则吃起来口感欠佳,而以纤薄云吞皮包裹适量的内馅,烫熟后入口顺滑。

“臭头面加上调味酱料,搭配青葱、叉烧及云吞,就成为了古楼的特色美食。”

洪德福继承父亲厨艺

至于臭头面的来历,洪德福娓娓道来,指其父亲很年轻时就几乎秃头,村民都唤父亲为“臭头”,买面时就喊“臭头的,面一包、面两包”,久而久之得名“臭头面”。

已立足70余年

他表示,本身在14岁辍学后,向父亲学习制面条,传承了父亲精湛的厨艺,其父亲的时代都是手工制作,十分辛苦,他目前则以半手工、半机械化制作,欣慰的是臭头面已在古楼立足了70余年。

他说,一直以来,臭头面都是当地居民喜爱的美食,惟最近二三年,瓜拉古楼旅游业飞腾,生意更加好,尤其周未更多游客慕名而至,此外近年流行举办同学会,偶有一大班人来享用。

洪德福继承父亲厨艺  至于臭头面的来历,洪德福娓娓道来,指其父亲很年轻时就几乎秃头,村民都唤父亲为“臭头”,买面时就喊“臭头的,面一包、面两包”,久而久之得名“臭头面”。  已立足70余年  他表示,本身在14岁辍学后,向父亲学习制面条,传承了父亲精湛的厨艺,其父亲的时代都是手工制作,十分辛苦,他目前则以半手工、半机械化制作,欣慰的是臭头面已在古楼立足了70余年。  他说,一直以来,臭头面都是当地居民喜爱的美食,惟最近二三年,瓜拉古楼旅游业飞腾,生意更加好,尤其周未更多游客慕名而至,此外近年流行举办同学会,偶有一大班人来享用。
洪德福继承父亲厨艺 至于臭头面的来历,洪德福娓娓道来,指其父亲很年轻时就几乎秃头,村民都唤父亲为“臭头”,买面时就喊“臭头的,面一包、面两包”,久而久之得名“臭头面”。 已立足70余年 他表示,本身在14岁辍学后,向父亲学习制面条,传承了父亲精湛的厨艺,其父亲的时代都是手工制作,十分辛苦,他目前则以半手工、半机械化制作,欣慰的是臭头面已在古楼立足了70余年。 他说,一直以来,臭头面都是当地居民喜爱的美食,惟最近二三年,瓜拉古楼旅游业飞腾,生意更加好,尤其周未更多游客慕名而至,此外近年流行举办同学会,偶有一大班人来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