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绒比艾补选落幕——希盟华裔选票从第14届大选的74.5%剧降至34.0%,以1万5086票巨差败走此国席。华裔选票大幅度转向并不让人意外,从对现状不满的情绪、马华公会候选人黄日昇服务口碑好的人情因素,再到扶持输剩一国席的马华公会以制衡民主行动党的理性盘算,唯有装睡的人才能不醒。

挽回华裔选票,希盟只要在第15届大选前兑现竞选承诺,或就未臻理想之处给予合理交代,交出具体政绩,证明自己整体表现比国阵更好,华社在对比轻重、衡量得失、评估风险后,相信部分选票能够理性归位。换句话说,尽管华裔选票跌幅巨大,希盟或民主行动党领袖尚能掌握部分问题症结,知道从何下手。

投马华非“不计肤色”

反之,希盟本来不及1/3的马来票(28.3%),在补选中进一步跌破1/4防线(23.2%),才是希盟在丹绒比艾补选后的棘手挑战。表面上,马来选民破天荒地,宁愿背弃一个来自马来人执政党的穆斯林候选人,把票投给在野的华基政党、非穆斯林候选人,然而没有迹象显示他们是受到马华公会的理念感召,才投黄日昇一票。马青总团长王晓婷在爪夷字课题上“可以撕掉那三页吗”的咄咄逼人;总会长魏家祥在承认统考课题上的穷追不舍——如果用马来语重复一遍,究竟能在马来社会赢得多少共鸣呢?

答案,路人皆知。马来人社会既有经济未见改善的民生因素,有变天后政治版图强震不断的焦虑,又有错综复杂的宗教情意结。更甚的是,这些乱因没有定然的法则与规律,随政治人物、宗教领袖言行起伏摇摆。

举个例子,早前玻璃市宗教司阿斯里(Dr.Mohd Asri Zainul Abidin)还在积极推动“优先购买穆斯林产品”运动,然后一个名为“觉醒选民运动”(Gerakan Pengundi Sedar,简称GPS)的组织将其升级为“优先投选穆斯林运动”,施压国阵在丹绒比艾补选派遣穆斯林候选人上阵。

然而,当国阵确认委派马华公会的黄日昇出征时,平时因宗教课题炒作而受惠的伊党领袖,语锋一转,就能为自相矛盾的立场自圆其说。例如:伊党吉打州主席阿末雅哈亚(Ahmad Yahaya)就如是比喻:马华候选人犹如华人销售员,而店主是马来穆斯林(巫伊);反之,土团党候选人则犹如马来销售员,但老板是华人(民主行动党)。到头来马来选民究竟是因为“不计肤色”投选黄日昇,抑或因为黄日昇服务的老板是巫伊马来人,而投他一票呢?

伊党影响力不容小觑

更何况,伊党主席哈迪阿旺在金马仑国席补选时,才呼吁穆斯林选民,基于候选人的“宗教性”(sifat keagamaan)而务必投选国阵的穆斯林候选人。来到丹绒比艾补选时,他宣称穆斯林议员在巫伊结盟的Muafakat Nasional(全国共识)里已“超乎多数”,需要非穆斯林议员来突显“Muafakat Nasional”的精神。

更神的是,当记者问及马华公会反伊斯兰固刑法(Hudud)的立场时,哈迪竟然说马华与行动党反对《355法案》的立场不能同日而语,前者当时非民联成员,后者是民联盟友——却没有回答,同一个逻辑下,何以当年伊党因此与行动党分手,当下却能撇开此因,与马华联手呢?

可怕的不是哈迪胡言乱语,而是即便哈迪胡言乱语,依然得到支持者的信任。509大选时伊党候选人获2962票,此补选中伊斯兰阵线候选人得850票。这850票当中或有巫统基层抗议票(国阵委派马华候选人),因此从伊党2962票中过档伊斯兰阵线候选人的选民,就更少了。这证明伊党尚有能力调动支持者,把选票投给非来自伊党,且还反对伊斯兰固刑法的非穆斯林候选人,伊党在穆斯林社会的权威,不容小觑。

实际上,独立民调机构灵感中心(ILHAM)报告显示,超过2/3马来受访者认为希盟没有捍卫马来人权益,并相信行动党掌控希盟政府。可想而知,若要扭转此政治观感,粗糙的做法必然让行动党难堪,重复丹绒比艾补选遭受两面夹攻的下场。但希盟如何在马来社会突破重围,力挽狂澜呢?此时此刻,恐怕任谁都说不出个立马见效的解决方案。

林宏祥

大同工作室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