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与从国外旅游回来的朋友聊天,难免会有“你就好啦”的字句,然而对方却突然弓起背要我慎言。她说需知道能够出国旅行这么久,必然是存了一笔钱才能做到。这种敷衍的话语只会抹杀掉当事人的努力,进而造成伤害。

你以为是开玩笑,但其实暗藏杀机。西方不就有一句谚语叫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人各有所好)吗?

但,这位朋友之前曾因我的身型而嘲讽我长得像“贡丸插在筷子上”,还引起一片赞叹,最后大家也是以“开玩笑而已”作结尾。其实说真的,对于以上批评我真的不介意,只是让我无奈的是,为什么大家只有在觉得自己被冒犯时,才会觉得有语言暴力这回事的存在?

何谓语言暴力?网路上找到的定义,大概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字句,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损害。

其实作为长期的受害者,语言暴力甚至比爱情更早进入我的青春期。高中时期基于成绩和外貌都不出众,所以当不了朋友圈中的焦点人物。虽不至于杯葛,但总是被边缘化。于是渐渐地,你的意见甚至是你的人都变得不重要。

尤其一群人在一起时,最容易看出其中的差别待遇。譬如只要人在现场,就一定会是被开玩笑的对象,又或者刻意提及一些你不情愿记起的糗事。但对方转过头,却是和其他人聊著“最近过得如何?”的闲话家常。

“开心果”也会受伤

出社会工作后,聚首时的话题自然落在职场上。当时同学们得知我在报社上班后,又是一轮嘲讽。“那些被马赛克的性感照片是否都偷偷备份起来?”、“我看你们报社一定是收了某政党的钱”…… 每次见面,各种“玩笑”扑面而来。

第一次是开玩笑;再说就不再好笑;第三次还来就是语言暴力了。既不尊重他人的职业;也贬低了自身的修养。

我曾试过好言说明,要求停止这类行径,对方却是一副无辜表示是我自己太敏感。直到后来终于与众人渐行渐远,圈子中的受害者则从我变成了朋友L。再后来,就是朋友L向我诉苦的画面,关于他终于察觉某些话语确实刺耳。

到底是真的自己太敏感?还是朋友圈中总得要一个可以任由他人欺负的“开心果”?这些经历一直让我不断思考,我们要如何才能避免不自觉地堕入语言暴力的陷阱?总不可能一辈子不说话、不交朋友吧。但只要一个不小心,玩笑开过头了,就会演变成心灵创伤事件。

我们总是要别人慎言,但在那之前是否需要审视一下自己有没有做到呢?

龚伟健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