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女星雪莉自杀身亡,据称背后的原因是由于日积月累的压力所形成的心理病。于是一阵讨伐网络暴民的声音又再随之而起。

是的,“又”再随之而起。

不是吗?一切如常时,大家都使尽全力地炮轰某些网红,或公众人物,不断批评他们如何不该。只有发生了自杀事件,全世界才会突然爱上你。这时各方呜呼哀哉地惋惜,谴责躲在萤幕前敲出冷箭的键盘勇士,一副势必要还死者一个公道的样子。譬如已故巨星麦可杰逊一样,生前饱受各种背叛者、娈童癖、整形怪的批评嘲讽,在他逝世后却又忽然变回了那个曾经的音乐潮流天王。

然而,过了一段日子之后,时间冲淡了罪恶感(或正义感),一切又重归“正轨”。大家的视线又落在另一位争议性的人物身上,又再开始谩骂,最后或许又是以自杀结尾,不断地循环。

试问,你曾在社交媒体上,与自己政治立场相左的陌生人辩论,骂对方不知所谓,要对方“多读点书”;然后面对学历高的专业人士时,却又双重标准地说“书读太多脑进水”吗?抑或是到某些政治人物的专页上留言,叫对方下台甚至去死之类?

当然,更常见的其实是漫天飞舞的粗言秽语。左一句提及器官;右一句问候家属,仿佛要透过这一些些强烈的字眼,才能完全表达心中的不满。

与时代变迁有关

这种恶性循环现象,我想与时代变迁有关。时下的年轻人已是自小成长于网络的一代,在网络上评论对他们而言才是日常。于是,少了在现实里与人起冲突的顾忌,久而久之,也就渐渐形成了在网上“有话直说”的个性。

另外,网军作祟也是原因之一。不排除有的人会在网上出现对自己不利的话语时,立即发动亲朋好友,甚至是花钱买“粉丝”,与对方玩一场“人多欺负人少”的游戏。

最要不得的,还有无需负责的侥幸心态。五十人一起留言攻击当事人,就算闹出人命也不单单是我一个人的错,妄想透过这样的方式来分薄罪恶感。

在网络时代,每一个人的好坏及网民的喜好,都会被双向地放大检视,然而承受压力的就只有被攻击的一方。就算钢铁人,内里也不过是脆弱的血肉之躯,如何承受得了一波接一波的语言暴力攻击?并非不能在网上作任何讨论,但能不能别随意攻击他人?

我们在网络随意的一句留言,都会卷起蝴蝶效应。或许,你我都曾不经意地伤害过人。

龚伟健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