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华小一年级华文科课文中有几则非常好的小故事,可说不只是编给孩子阅读,也非常适合用作成人的思考材料。其中有一篇叫《小青蛙捉星星》,原文如下:

夜里,小青蛙看到水中有很多星星,想去捉几颗来玩玩。

“扑通!”小青蛙跳进水里去了。捉了半天,回荷叶上一看,星星还在水里。小青蛙还想跳进水里捉星星。

大家说:“小青蛙,你捉不到的,别白忙了。”

小青蛙说:“不会的,不会的。”小青蛙真的没白忙。不久,它在运动会上得了跳水第一名。

小青蛙的心单纯得没有参加跳水比赛之志,更没想过要得到跳水第一名,它跳水,是因为想要捉几颗星星来玩。不断地跳,它不觉得那是忙,也不觉得捉不到星星就是白忙,它跳水捉星星,纯粹是因为好玩。

“无心”和“有心”之别

小青蛙的心灵状态,对于捉星星和跳水这事而言,是“无心”。

“无心”和“有心”之间有什么差别?(下文不再为无心和有心用引号)差别不在于最终是不是学会了跳水。只要认真学,不管有心还是无心,都能学会。

差别也不在于最终是否拿到了冠军,无心和有心都可能拿到冠军,因此如果讲故事的人以“小青蛙在运动会上得了跳水第一名”来论英雄,那是限制了故事的深度,更是严重误导孩子。

无心和有心之间的差别,在于它决定了青蛙的不同本质。它会一生保留因乐趣而跳水的纯净心灵,还是因太多的如白忙、比赛、奖牌等等杂念侵入而有了锱铢必较和精打细算的心灵?

当初无心的青蛙,到后来是变成有心还是仍旧是无心的青蛙,得看整个过程无心是不是被有心给污染、破坏或占据了。这是关键,是教育的关键。故事的结尾如果不只提“得了第一名”,还带出最终小青蛙还是无心的青蛙,那会更好。

眼前我们的教育之失就在于有心,不敢无心。不只不敢无心,而且尽一切能事去趁早有心,结果就是难找最终仍是无心之人。

如同小青蛙的捉星星玩,一个小孩唱歌,是因为喜欢唱,那是无心的唱。父母喜欢看见孩子唱歌,但如果想要孩子继续唱,可曾想过不去干预而静静地欣赏或许就是一个积极的方法?如果父母去鼓掌、赞赏、大喊“你真棒!”,孩子可能会继续唱,但接下来他会一边唱一边注意父母有什么反应。父母的鼓掌和赞赏其实是在把他的无心之唱变成有心之唱。

同样是唱,但他已经改变了,孩子经历了一次不好的教育。无心之唱,他或许可以唱很久,只要自己喜欢时就唱。有心之唱,还得看看评价的人在不在。别误解,这举例没丝毫要否定赞赏的意思,只是在提醒赞赏可能会把孩子的无心变成有心而已。

为兴趣学习才能走远

以这例子按图索骥,不难发现,许多孩子对学习的无心很早就被破坏,而且破坏工程从幼儿园开始一直进行到小学、中学、大学。其实孩子本身并非有心之人,但很不幸,我们的大环境和成人是,就好像善意地劝小青蛙别白忙的身旁众青蛙一样。教育之道就在于让孩子无心地经历各种学习,不管是小学的才艺班还是大学先修班,一切要始于无心、维持无心,孩子为纯粹的学问乐趣和求知欲所驱动,才会跑得远,就像小青蛙始终为捉星星玩会不断地跳水一样。

大环境和成人喜欢深谋远虑、精打细算,不只认为念大学先修班进不了大学就等于白读、不只认为花几百千读个冷门但喜欢的科系不明智,还已严重到去担心幼儿园毕业证书是不是重要了!

“为兴趣的学习”已是老生常谈,请注意并非凡为兴趣的学习就是无心的学习,不然这文章就只是在重复别人说过的东西。有兴趣之馀会、敢于不旁骛、费神于包括出路、薪水、名利等上才算是无心。小青蛙并不屑于去想比赛和名次,它关心的就只是捉星星玩。

我们的教育之失就在于凡事有心,在于通过种种美丽的理由去破坏孩子的无心。孩子的无心被一次次污染,长大进入职场后就难以仍是无心之人。念物理的没能多年努力维持无心状态地学习物理,但毕业后却去教物理,那就只能传递知识和技术,没品味、精神可传承!其他领域,类推。少了经年累月的无心为学,有的人得了博士学位、教授头衔后就少了待人处事的基本客气和谦逊。虽然人人都说要为孩子的教育,但保护孩子的无心,谁能?维持孩子的无心,谁敢?

杜新宝

物理学博士。现任职于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
2015年起推广“思维教育”,已为教师、家长办50多场工作坊、讲座,《思考、挣扎、蜕变》、《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的思维技能》、《给父母的建议》等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