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现代经济的关键词,也是当代文化研究里的重要主题。就经济层面言,在越发达国家,消费对推动经济增长与创造就业的作用越大;因为大体上言,发达国已进入了生产过剩时代,只有不断地扩大消费甚至是浪费,经济才可能保持活力。因此,在发达国,消费已不是单纯维持生存,满足基本需要的活动,而是变成了不得不为消费而消费。
对低收入国言,消费也是维持经济活动的主要力量,只是其性质与发达国不尽相同。在低收入国,收入越低的人群,生存型消费如满足基本需要的食衣住行占了收入的大部份。反之,在发达国,满足基本需要(而非欲望)的支出占比则只占收入的小部份。
高收入人群的消费中,有许多是可有可无的如高档娱乐、旅游、美容、名车、豪宅,且这部份消费也可能具有炫耀性,是种表达身份等级的符号,是满足心理需要多过生理需要的消费。在文化研究术语中,这里非实用的心理性消费也称为符号消费。
文化冲突是1960年代兴起的一门学科,其研究主题多种多样,如文化认同;文化政治;文化产业;文化资本;文化霸权;文化帝国主义;大众文化;权力关系;性别歧视;时尚,休闲等。
至于消费主义则较集中于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地区的消费现象,及分析其性质。谈起来,早在1930年代,也就是文化研究这个学科成立之前,德国便有一些左倾人士,对发达或所谓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性质做出批判性分析。
这个学派通称为批判理论学派。他们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特征,有著深刻的腐化或用个中性用语驯化(Taming)人心的作用,使人满足于日常生活的标准化,统一化,均质化的消费中,从而失去了反思社会性质的能力,也不再深思人性与社会、政治、经济的正当性。消费已成了一切。
伸言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标准化,统一化均质化的产品与服务有去政治化的作用,是一种微妙的使普罗大众失去反抗统治精英的操纵作用。他们还用单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 Man(也译为单面人或平面人或单维度人)来形容之。
单向度的人,是种已失去批判,反思与否定现状能力的人。他们无法超越现状,而被框在既定的框架中存活。这样的人,已无法分清现象与本质,自然与虚伪。当然,也无法想像另类世界或另类生活方式的可能。他们已完全受制于巧妙的技术经济中,说得极端些,就是行尸走肉。
会出现这种状况,自有其致成因素。《单向度人》一书的作者马库斯(Herbert Marcuse)认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在1960年代前后)是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其形成首先是工业社会的技术进步,如自动化,使产业工人人数递减,且经济出现白领化趋势。这个混淆了阶级关系,也削弱了工人阶级的战斗力与战斗精神;
沉迷于“伪需要”
其二是社会、政治与文化的一体化与庸俗化,这也与技术进步与其巧妙的操作,加商业化广告的作用有关。这些商业化作用,会创造出许多“伪需要”让人沉迷其中;
其三,人被庸俗化到失去了本能需要与超越性能力,进而陷入受到技术统治的状态中;其四,语言的操纵,也就是全面商业化同化了不同的表达空间与形式,形成了标准化与仪式化的极权主义语言环境;
其五,思想操纵巧妙地把现实合理化,把现实与理性,真理等同起来,形成被普遍接受的意识形态。终而形成了单向度社会与不再能思考的单向度的人。这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巧妙政治与商业统治术,让多数人安于现状,保住政权,也让市场说了算。
在1960年代前后,由于越战激起了反战运动,且不少发达国家内部也兴起了以年青人与学生为主的改革运动,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新左派确也曾在发达国兴起了抗衡文化的运动,特别是在校园,进而引发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危机。这个抗衡运动也在发达国家激起了一些保守力量如所谓的新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的基本主张是,节制民主与维护精英统治。也可说,这是个大众民主(参与性民主)对精英民主的对立。
抗衡运动逐渐消退
进入80年代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青年抗衡运动逐渐消退,普罗大众也日渐安于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其中美国大众文化更是无孔不入,不但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人,更安于现实如特别喜爱运动节目与各种各样的娱乐文化,连发展中国家的普罗,也向美国人看齐,安于或积极于追求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从性格上言,这是具有市场性格的人(语出著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
正如在1990年代资本主义弄垮前共产主义国家一样,在资本主国家内部,共产党,西方马克思主义或新左派,大体上也敌不过资本主义的市场力量,特别是消费主义。这即有政治经济因素,如当代资本主义已发展到不得不靠不断的增长与消费来推动经济创造就业,也应与普罗大众一般性质有关。普罗大众本来就是具有趋乐避苦的倾向,就如华人俗语所说的,钱虽非万能,没钱却万万不能。
只要找得到吃,能安居乐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就不错了,谁管得了什么超越性,否定能力,另类社会与生活方式的想像力?这些高调,总的来说,就留给少数的知识精英去操心好了。普罗要的就是通俗易明的通俗文化,大众文化或搞笑文化,沉迷于娱乐节目,多听听通俗的时代歌曲,多看看连续剧或多少体验一下不同国家的名胜,那就不错了。可有可无,非实用消费不正是实现小康社会后的普罗所要追求的通俗理想么?
约而言之,对普罗大众言,批判理论家也未免太高调了。这些知识精英也对技术进步持有一定的悲观角度。应该说,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可是用到正面还是负面,还是取决于人的自主自觉之选择。整体上言,他们是失败的,主因在于他们太过精英主义,虽有高尚的理想,奈何普罗就是较俗气的,对他们而言,安于现实才是硬道理。
谁还要造反?
他们大体上也懒得花时间与精力去研究什么批判理论。毕竟,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即便再穷也不会饿死,只要不会走投无路,失业有失业救济金可领,谁还要造反?社会福利制本就是设计来管好穷人的制度。
当然,也不能否认,即便在发达资本主义民主国,也有不少人是不满的,特别是社会主义传统较深的国家,如法国。可社会主义挡得住全球化的压力吗?
总的来说,批判理论对资本主义与消费主义的批判有其一面之理;只是,就如俗语所言,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望,但人心或多或少有不甘落于人后的比附心理,这个从众性或怕输心理虽未必理性,却也是一个推动人向上发奋的动力。要如何才能适可而止,则难有定论。人生总是充满悖论的。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