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言规范,我们得从几方面看待,主要是语音、文字、词语和语法,在我国还有译名。所以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就设立了几个小组,包括语音、文字、词语、语法与译名等。一般人以为语言规范只局限于词语,其实不然。以后的一系列文章里,我们将会探讨这几方面的问题。
    
要推行语言规范化,最大的阻力来自媒体。学生在学校所学习到的,往往和媒体所看到的迥然而异,虽然老师经常都鼓励学生要多看华文报,华语才会进步。事实如此吗?
    
先谈词语问题。老师非常认真教导学生使用规范的词语,而学生在本地华文报所看到的却大相迳庭,主要是方言词语。例如:她与奖杯缘铿。啥叫“缘铿”?原来是广州话方言,指无缘、缘悭。老师告诉学生载石油的那种车叫“油罐车”,而报纸的标题却是“油槽车”。

学生在数学课所学到的“米”(meter),运动会上的400米赛跑,学生很少在报纸上看到“米”,有的都是“公尺”。有时报纸上的“尺”,不知究竟指的是“公尺”还是“英尺”(kaki)。

“常年”是终年(一年到头),可报纸时常都有社团的“常年会员大会”。学生问起老师,学校的运动会不能再叫“常年运动会”了,只能说“年度运动会”,为啥还有“常年”会员大会?老师哑口无言。

还有一位前副部长,在报纸上大谈某地的炒粿条“屎蛤”很多;学生问上老师,才知道他喜欢吃的是“蛳蚶”,规范词语是“蚶子”。汽车被撞至面目全非,却被送去“锤车厂”,难道还要多锤几次?事实上是送去“钣金”厂,而媒体却是这么写的。
    
“异体字”是指音同义同但形(写法)不同的字,这些都是废除的字形。可台湾却把它当成正体字,这些字在学校是别字,尤其是考卷是要被扣分的。然而我国的华文报异体字却比比皆是。“蒐”“烟”等都是异体字,规范的是“搜”“烟”。
    
媒体是示范单位,必须注意语言规范化。而AiFM作为官方媒体,就比较遵循规范化路线,尤其为了配合世界汉语主流。所以大家经常听到的“穆斯林”“清真寺”等都是为了和世界汉语接轨的趋势。大家要给它赞!

杨欣儒

华语规范理事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