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这一幕:有人威胁说会雇黑帮对付你,只要你外出,随时就会被打。你因此每出门就提心吊胆,发觉有人靠近你时就紧张兮兮,但不出门却不行,因得工作、购物和见朋友。这样日子久了,你虽没被对付,你的担心和焦虑却与日俱增,以致你情绪不稳,影响和家人互动,终至有一天做出伤害小孩的举动。威胁你的人已成功令你心神不宁、破坏你和家人的和谐,对方虽没真的打你,但你已输。

根据日前《东方日报》的报道,雪隆华小冠病确诊不断,有家长因孩子的同学确诊而恐慌、发怒,不断在群组追问确诊学生的真实身份。有的家长甚至在群组中促请当天孩子有上学的家长留下名字,若没留下名字者,就怀疑为确诊者。另有家长甚至趁著老师上网课的休息时间,在网课平台询问所有学生,到底是谁确诊。这些家长认为,他们有权知道确诊学生的真实身份,校方选择不公开是对他们不公平;读了这报道,我看见的是:在疫情面前,这些家长已输了。

抗疫,分两个层面看,一是群体,一是个人。从群体层面看,眼前各方努力要让确诊、死亡人数越低越好,以最终能回复正常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从个人层面看,不受感染当然最好,但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保持个人认知、心理和行为上的健康。群体方面的事,有许多是在我们的掌控以外的。首相得面对全国人民,如果你是首相,认为既然要有行动管制令 3.0,就要下定决心减低基本传染指数、坚定地不开放经济活动、关闭学校等等,那么你大可放胆去做,以最快的速度向大家证明你是对的。但是,实际上你不是首相,你无法影响群众的日常作息。当然,你可以通过各种管道发表意见,包括写文章、参加研讨会、有机会的话去示威等等,但是,不要看不见,你可以尽力,但群体层面的事你无法掌控。依据这个思路,你可以自由设想自己如果是诺希山、凯里或依斯迈沙比里的话,你会怎么明智地有所作为,但事实上你不是,即便如果你是,也未必能如愿地让群众完全跟著你的意愿走,正如上述四位人士眼前面对的无奈一样。

群体方面的事除了国家管理、政治与经济活动,还包括人民、老百姓的生活、工作等等方面。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自以为是。谁不晓得不可群聚?但每个人都自认本身的群聚不是个大问题,而且还放上社交媒体炫耀自己如何成熟遵守标准作业程序,两人聚餐的责怪三人聚餐的,不保持身体距离的斥责不戴口罩的,去商场的抱怨运动的。人民、老百姓是个大群体,而且涉及人,人不是机器,有情绪、有意志、有需求、有无知,要使到一个大群体能够枪口一致地对抗疫情,一是靠严厉管治,二是靠教育(如日本人在足球赛或音乐节后自发捡垃圾),但眼前两者都行不通,又无任何魔法能使群众马上自觉、成熟地配合,大概就只能等疫苗了。

还有一件事,就是信息的超量传播,也是个人掌控不了的事。大家出自关心和善意,互相传送不正确或对个人抗疫未必有用、须要的信息,你不能叫别人不发送给你,但你大可不去听不去看。如果有的信息令你担惊受怕,的确要考虑不去追踪,抽离是一个有效的应对方法。有的人把抽离看成与鸵鸟心态和手法等同,那是误解。如果你看鬼戏以致半夜不敢一个人上厕所,那么解决的方法不是每天追看鬼戏每天半夜起身训练胆量一次,而是不要继续再看。知道世界上有鬼戏以及认识到看鬼戏不利健康并决定不看,这是正确的认知与明智的决定,绝对不是鸵鸟心态和处理方法。对待冠状病毒的信息也一样,如果你面对每天的确诊和死亡人数、后遗症、病床使用率、放弃生命让出病床、因冠病而失业等等的信息可以承受,也不破坏你的心理素质和与别人的互动质量,那么你可以去看,还可以去深入研究,但如果不能,那就每天看一份报章足矣,把 Whatsapp、脸书、电台等关上,服从基本防疫措施地把须要做的事情和工作做好或在家好好地种花、看书、追剧、烹饪、静坐、享受生活等等,是为上策。相对于群体的事,个人层面的事好说得多,但并不表示在抗疫中意义不大。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身距、不群聚、尽量不外出、不用手触摸脸庞等等,都是个人能掌控的事。

由于我们是群体的一份子,群体的事和个人的事无法截然两份,但是清楚、准确认知群体中不在我们掌控之中的事和个人中我们能掌控的事,这一点异常重要,这让你面对无能为力的属于群体层面的事不惊慌失措、不失去分寸,同时能稳住心境地想想自己该怎么做并把属于个人层面的事做好。不这样,看著群体层面的事在慌、添乱,个人层面的事又不肯做好,结果自己的担心、焦虑、恐慌、不智将会影响身边的人以致整个社区。想想,上文引述的报道,刻画的是不是这样的一番情景?是不是你我为改善群体抗疫效果所该力求避免的景象?
 

杜新宝

物理学博士。现任职于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
2015年起推广“思维教育”,已为教师、家长办50多场工作坊、讲座,《思考、挣扎、蜕变》、《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的思维技能》、《给父母的建议》等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