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生港口华人卫理公会是巴生港口的第一所教会,创立于1915年,设堂至今已走过一世纪风雨。根据卫理公会马来西亚年议会之联邦马来西亚教区长会议的记录(1915年2月14日至20日),巴生港口新建圣殿现有的地皮是由周孙维弟兄奉献,时值2000令吉,当时周孙维奉献3600令吉作为建筑费。

根据记载,巴生港口华人卫理公会同年也租凭市区一间店屋作为临时布道所,教会宣告成立,首任传道为洪约伯传道。

后来,续任余泽南传道得到英国宣教士之助,获得政府批准,于当时在附近建立亚答屋作为会所,会务开始发展。

周孙维弟兄之后再捐献3000令吉、李绍迭捐献1000令吉以及集合主内弟兄姐妹和热心人士,最终筹足6000令吉在圣殿的现址上,建立初期圣殿。

巴生港口华人卫理公会早期的外观。
巴生港口华人卫理公会早期的外观。

会众人数过百人

1950年,圣殿与牧师楼已破旧不堪,只能勉强聚会,直到1954年彭谦牧师由香港南来,并得陈恩成牧师襄助,集资近万令吉,大事修理,焕然一新。

教会旁边的空地,也曾为马来西亚卫理公会教育理事会开办的卫理中学。同时,在1970年征得执事会同意后,教会也开始筹办幼稚园,并取消年议会津贴成立自立教会,直至今日。

1973年至1975年期间,英国女宣教士戴德丽姑娘和加拿大女宣教士毕小梅姑娘,被委派任教会代理传教,当时会众约40位。

到了1980年至1990年,教会旁边的学校旧址正式拆除,成为目前这一块空地,2006年教会将土地后方一部分,捐献予巴生港口泰米尔卫理公会,供作泰米尔堂发展。

而2015年的今天,巴生港口华人卫理公会靠著上下同心,主的信实与恩典,会众人数达150人,稳健发展。

仁嘉隆设布道所 关注青少年问题

巴生港口华人卫理公会林梅凤牧师说,该教会关注教育、家庭、外劳及青少年问题。

她指出,走过100年的港口华人卫理公会,计划明年踏出第一步,在仁嘉隆开设旗下第一间布道所和“青少年辅导中心”,把福音传至仁嘉隆。

“教会目前有20多位来自仁嘉隆的会友,每周舟车劳顿到巴生港口做礼拜,而且当地会友人数也在持续成长中,因此有需要在当地开设布道所。”

“此外,仁嘉隆大部分家庭面对婚姻、家庭不和谐、家暴及青少年误入歧途等问题,希望藉著福音可协助他们,为他们带来希望和改变。”

林梅凤也说,该教会也放眼在仁嘉隆开设辅导关怀中心,将巴生港口卫理公会“幸福学堂”的一系列课程引进当地,帮助该区青少年提升自我。

教会时常举办各种儿童欢乐活动。
教会时常举办各种儿童欢乐活动。

幼儿园收费便宜

她指出,正值血气方刚的青少年难免面对情绪问题,在教会里他们能被正确指导,也可以找到自己活著的价值。

林梅凤说,“幸福学堂”已开办半年,目前共有40多中位学生,这项活动深受青少年欢迎和喜爱。课程由3对夫妇负责,其中一对夫妇是中学老师,主要教导青少年良好价值观,如在恋爱、友情及家庭等方面。

在教育方面,她指出,巴生港口华人卫理公会幼儿园创办至今已46年,为巴生社区的孩子提供普及教育。“卫理公会幼儿园不断提升教学设备,收费也比一些幼儿园便宜,希望能为穷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目前幼儿园有50多位学生。”

医治室事工助释放情绪

巴生港口华人卫理公会在2013年成立医治室事工,此事工每个月进行一次,并且开放给其他教会和未信主的人,目前医治室服事团队共有20人。

林梅凤说,成立医治室是藉祷告,让人的心灵、身体及情绪上得到医治及释放,能重新追求圣洁的生活;门诊时间为每月第四个星期四,晚上8时至10时。

“我们用上帝的名誉为他们祷告,许多忧郁患者都得到帮助。”

林梅凤说,外劳在一般人眼中地位低,喜欢滋事制造社会问题,但如果去关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被接纳,他们会对我们的社会做出贡献。

外劳事工献关怀

她说,巴生华人基督卫理公会在2006年开始参与“巴生外劳事工”,为离乡背井的外劳送上关怀,并欢迎他们加入教会这个大家庭。“七八年前,巴生外劳事工增设流动医疗所,为外劳及当地贫困家庭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教会每月供应粮食予巴生外劳事工所设立的Elshaddai难民学校。”

林梅凤指出,2015年7月12日开始,该教会响应巴生外劳事工的新策略,每周主日下午6时30分,也开放给尼泊尔外劳崇拜。“人数越来越多,刚开始只有七八位,经过3个月,现在人数已达到30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