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买宅,千万买邻”,虽说好邻居难求,但这并不代表邻里之间的关系不能慢慢培养,就如政府成立的“睦邻计划”,目的是团结各族群保护家园。惟,随著时代变迁,人们习惯了用金钱“买安全”,睦邻计划在未来是否仍具生存的空间?
纵观当今社区,代表居民发声的组织以“居民协会”居多,甚至出现逐渐取代睦邻计划的迹象。然而,后者成立的独特历史背景与凝聚各族向心力,是无法被取代的。
投身睦邻计划30多年的文良港岭睦邻原则计划主席黄财,接受《东方热话》的访谈时指出,1969年爆发513事件,当时,政府为了维持社区安宁,强制性要求凡是满18岁的男女,登记成为睦邻计划的成员,并定时轮值巡逻,以保护社区的安全,没有参与巡逻的成员将被罚款。
“当时我仍就读小学,但看见许多街坊每天不分昼夜,拎起木棍,挨家挨户巡逻,维持家园安全。虽然他们无法获得薪金,但肩负的使命感,成为推动他们继续参与的动力。”
说到此处,坐在隔壁的大城堡居协主席陈大东大力点头,并自称在80年代时也常看见有人拿著木棍到处巡逻,然而基于自己当时未满18岁,因此无法参与巡逻。
黄财补充,直到后期,睦邻计划成为隶属首相署掌管的民间组织,原本要求所有成年人强制性加入的措施,也改为自愿性加入,但主要目的仍是团结各族力量,展开巡逻工作保护家园。
询及睦邻计划与居协有何不同时,陈大东解释,居协是必须通过社团注册局的批准,才能成立的非政府组织,不仅管辖范围广,几乎什么事情都得插上一脚,除了代表居民发声外,也得配合地方政府解决民生问题。
居协可征收费用
“其实,国州议员主要是进行政策性的工作,而居协扮演著‘分担’的角色,与多个政府部门,如县市议会、警方、国能或雪州水供公司配合,反映居民面对的问题,携手解决。”
他也说,基于居协不是隶属政府的组织,所以一切的经费都是自供自给。
然而,他们履行的职务除了解决民生外,亦会向居民征收费用,聘请保安人员,如设立围篱社区。
“由此可见,居协可向居民征收费用,与‘征费等同犯法’的睦邻计划大相庭径,皆因人民的心态,已随著时代的变迁,而出现改变。”
居协睦邻计划应互相配合
陈大东指出,随著人民的生活水准逐渐提高,工作变得更忙碌,纷纷抱持“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的心态,宁愿花大钱聘请保安“购买安全”,都不愿抽出一点时间,自愿参与睦邻计划的巡逻工作。
“所以,我认为,在往后的日子里,居协的功能会不断扩展,且人们依赖居协的趋势会越来越严重,甚至成为解决问题时想到的第一人选,相较之下,睦邻计划的未来发展,却深受限制。”
不过,黄财却不认同此说法,反而认为,以团结各族为目的的睦邻计划,是现在的居协组织,或时代继续变迁,都无法取代的特色。
“所以我说,居协与睦邻计划应该尊重彼此的存在,互相配合,补足双方的不足之处,携手为人民的安全与生活素质而努力。”
他也认为,睦邻计划至今并没有出现逐渐没落的迹象,因为仍有不少睦邻计划分会,积极为社区服务,深受当地居民的信赖。
获政府配合 处理民生更容易
黄财表示,基于睦邻计划是隶属首相署旗下的组织,因此在处理任何民生问题时,都能获得政府的高度配合,解决问题时,可说是事半功倍。
“无可否认的是,有政府部门从旁协助,让我们在处理民生问题时更得心应手;反之,居协有时还得依赖睦邻计划的配合,才能解决问题。”
对此,陈大东表示认同并补充,居协进行工作时必须得到睦邻计划的配合,尤其是马来社区和廉价组屋,大部分仍由睦邻计划负责“照顾”。
“一般上,若相关区域有睦邻计划‘驻守’,我们都不会干涉,反而是互相配合并携手解决问题。”
以居民意愿为准
最后两人总结,虽然居协与睦邻计划在社区中,扮演的角色大同小异,因此工作内容难免会出现重叠。不过,两者会以居民的意愿为准,视乎居民希望由哪个组织负责,故此,居协与睦邻计划的合作关系,可说是“异中求存”。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