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师过度体罚学生导致学生身心灵受创,招来学生家长投诉的新闻屡见不鲜,一些新闻更是闹得沸沸扬扬,引起公众及教育界争议。

体罚教育和爱的教育各有拥护,究竟是藤鞭有效,还是爱的教育?本期东方热话邀请两名嘉宾分别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立场来看待上述教育方式。

在过去的年代,体罚学生是校园常见的教育方式,学生犯错,就会面对教师的鞭打或其它处罚,让学生藉以明白犯错后所需付出的代价。他们回到家,不敢向父母提起,深怕若被父母知道后,就得再挨打。

体罚学生的教育方式,随著时代的变迁,人们教育程度提高,以及生育率逐渐下降,出现少子化现像,家长都非常疼爱孩子,甚至不舍得鞭打他们,并希望教师能以爱的教育来取代体罚,深怕孩子弱小的心灵会因体罚而受创伤。

来自新山的吴祝光(45岁,埔莱国会议员特别助理)育有一对就读中学的子女。他认为,体罚是一体两面,老师需要懂得拿捏,才不会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

“老师可以适当地处罚学生,但不能超过限度或滥用体罚,否则过度的体罚将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受到极大的影响,造成反效果。”

曾经担任过学校训导主任的他坦言,以前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常常鞭打学生,是为了让学生知错能改。如今若有机会让他重返教育界,他绝对不会再以鞭打的方式体罚学生,因为他发现以前所用的方式是错误的,会让学生身、心灵受伤。

棒下教育反效果

他指出,如今的教育方式已有所不同,除了适量的处罚,老师更应投入关怀和爱心,才能够让学生受教。

曾经担任训导主任的新山宽柔中学副校长陈淑芳(60岁)说,教学方式五花八门,其中也包括鞭打和责骂,但撇开体罚对学生的成效,一旦体罚失控,很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心灵创伤,也会破坏师生之间的密切关系。

她坦言,站在老师的角度,体罚难以对一个学生起著教育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以理服人”。

“在体罚学生之前,教师必须跟学生讲理,要清楚地让学生明白本身所犯的错误,进而坦诚面对错误。如此一来,学生在接受体罚后,会知道是自己犯错,必须对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同时也不会造成他心灵受创。”

她直言,这个过程肯定费时费力,但教育本就是欲速则不达,教师不能单靠藤鞭去教育学生。

“藤鞭只是一个工具,或许它有阻遏的作用,但不能起教育效用。鞭打学生其实无法教会学生什么,接受体罚后只会造成学生心灵方面的创伤。”

陈淑芳表示,以前的父母的教育程度不高,因此把所有的教育权利交给教师。在过去,教师向来奉行“严师出高徒”,但这一套对现今的学生来说能吃得消吗?“如今,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鞭打学生,随时都会在刑事法典伤人罪下被控,罪成者可被监禁或罚款。”

传道授业解惑 教书贵在育人

中国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开宗明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通:授)业、解惑也。*”现代老师在教书的同时,也要学习如何育人。

吴祝光说,我国的教育制度只注重在教师如何传授知识,并没有著重在如何教导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

他表示,师资不足,造成不少辅导教师需兼任华文、英文、国文老师等,导致辅导教师无法发挥其作用,为教师和学生进行辅导。

“没有一个部门专门去教导教师如何解决师生之间所发生的问题,因此,教师过度体罚学生的事件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陈淑芳直言,老师也是一份工作,每份工作都有其辛苦、需要付出。尽管如此,教职是一份良知工作,尽管与学生并没有任何血缘的关系,但身为一名老师,一定要有爱心、耐心走入孩子的心灵,因材施教。

*注解: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

过度体罚将导致学生的心理受到极大的影响,造成反效果。
过度体罚将导致学生的心理受到极大的影响,造成反效果。

小心拿捏 教师应回避冲突

老师体罚顽劣的学生,或可能会面对家长上门兴师问罪,现代的老师可谓不易为。

陈淑芳认为,面对零体罚时代,家长和老师需要找出更好的“管教”方式,当教师在上课时面对学生吵闹或挑衅等情况,为了让双方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冷静下来,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堂结束后到办公室,如此一来,不仅能避免破坏师生关系,同时也可取代体罚学生的方式。

“若发生冲突时,教师应选择回避一下,而非当下选择鞭打和责骂,因为他所做的和所说的每一句话,在那一刻都是伤人的。”

她坦言,时代不同,人们常说的“打是疼,骂是爱”的观念已经不管用,教育并不是一鞭就能够教得通,而是要慢慢引导学生、跟他们讲道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她透露,本身所任教的学校近年拨出大笔款项让教师去进修教师专业,希望能让教师们调整自己的情绪,进而加强其教育和管制的能力。

吴祝光说,以暴制暴的方式,既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好,反而会让孩子有错误诠释,以为父母和老师不爱他们。

他以家庭暴力为例,随著媒体和科技的日益发达,人们对家暴的认识愈趋增多,因此许多家庭暴力事件或由其衍生出来的犯罪行为都会获得报导,否则女人会以为每位女人都会遭遇到一样的情形或认为那是老公爱她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