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来了,就要化为转机;在最艰困之时,更要努力延续传统文化。长荣百合筹建之初,就将长荣百合国小设定为“没有边界的教室,没有课表的教育”,并开创台湾第一个“部落学历”学习与认证机制。每个学孩子毕业时,都要拿到正规学历和部落认证“双学位”,借此在新家园中延续传统,培养出具备部落伦理与文化素养的原住民新生代。
小学,是形塑儿童人格的关键环境。2009年莫拉克风灾重创南台湾,狂风暴雨毁坏了山林中的校园,孩子们跟著父母离乡,搬进了崭新的家屋,到陌生的校园暂借教室读书。受伤的心灵和断裂的土地记忆,成为孩子们挥之不去的阴影。加上,原住民文化和自然环境有著难以割开的紧密联系,迁村以后,原住民部落最大的危机就是文化流失加剧。
为了应新部落礼纳里孩童的就学需求,张荣发基金会独资捐建学校,创校时特别讲究要兼顾空间对于部落文化承续的意义,以及修复学童受创的心灵。
耆老教导学建筑
在搭建简易的工寮时,耆老则特别叮咛搭建的材料和尺寸都要对应人的行为和生活模式。从立柱到搭设屋顶,所使用的树枝、芒草、酸藤和竹子,每种材料都有独一无二的“长相”。他教大家要观察材料特性,依照木材的个性善用组合。
“每个材料都有自己的个性,有时候它很短可能不够用,但我们可以架接捆绑,让它和另一个材料接合,发挥最大功能”。
营造建筑必须懂得因地制宜和考虑材料运输的问题,例如,传统猎人常独自往返猎场与部落住所,所以最好采用一个人可在山上独力完成的建筑工法。至于材料的特质,沉重的石板需要透过打石手续,让材料变轻变小以利运输。芒草虽然轻盈,但用量多体积大,需要多趟来回,一次不能采集过多,若勉强运输过多芒草会产生变形。
培养语言是关键
透过细节的解说,孩子们自然地学习到族群语言,更理解先人的缜密智慧,对长者也多了一分崇敬之心。
纽西兰毛利族曾在振兴族语的过程中,对人类发出警语:“失去一个语言,只要一个世代;复振一个语言,至少要3个世代以上。”
礼纳里部落的耆老大多年迈,多数人只能使用族语教学,而学童又对族语认识不多,形成教学时必须有人“翻译”的特殊景象。耆老常感叹地说,“其实我们都很爱教,但是不太会讲,难得有这样的活动,让我们可以告诉小朋友很多东西。”
然而,这也让礼纳里部落发现挽救消逝中文化的关键──语言。部落耆老不可能成为体制内的教师,也很难使用国语教学,但这些耆老却是最了解部落文化的人。为了更有效能的衔接两者,族语成为学校首重的基本教育。
双认证术业兼修
自2012年5月成立至今,长荣百合国小的部落认证机制已经建构出社会结构、祭仪礼俗、部落生态、歌谣传唱、原创文学、传统文化、原艺工法等7大主轴,项下再细分成60个主题及367个能力指标:包括族语、祭典仪式、传统服饰、礼刀制作…样样齐全,面面周到。学校每学年还会进行一次认证总体检,就像期末考一样,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成果。
这个认证主要分成“纸笔考试”和“实作闯关”两部分。实作闯关特别灵活有趣,无论是传统服饰穿戴、射箭、花环制作、月桃编织等,都有耆老作为“关主”,详加检验。没能通过者还得补考,很有传统原住民重视“术业兼修”的风范。小朋友也格外重视考试,认为过关是身为原住民的基本荣誉!
往更远处看,部落认证还不单纯是学生的学习,学校更希望社区民众都能加入,共同复兴文化和传统工艺产业。如何让传统文化形成产能,是部落最亟待发展的目标。目前礼纳里部落在台湾政府的辅导下,与长荣百合国小组成“产业发展联盟”。礼纳里部落的玛家村主力发展农特产与生态旅游,至于学校则扮演的支援平台、课程研究开发的角色,将开发的成果提供给部落使用。
万物有灵 传达自然信仰
“部落学历”认证,意指学童必须具备部落伦理、文化素养、传统技能,其成果通过部落长者、领袖的集体认可,才能获得证书。就像早年的“成年礼”考验一样,对原住民儿童来说,拿到部落学历认证,比拿到学校正规教育的毕业证书还要荣耀。
长荣百合国小校长陈世聪指出,早在新校园筹建期间,长荣百合国小筹备委员就与台大城乡基金会合作,陆续推动了“山林小学”系列课程。以部落知识作为教材,让小朋友更了解自己的文化,并借由“手动实作”和“公共参与”,让校园成为新的部落文化场域,更使社区自发性产生认同感与自信心。如此,居民与孩童得以对未来有所期待和想像。
课程活泼激发想像
系列课程之一的“原始农场与大地”,从筹备到授课都由部落耆老主导。想像的起点是传统原住民家庭迁徙来到了一个新地方,一面观察地理环境,一面动手开拓家园。
课程中,耆老会教导学生如何观察土壤的硬度,并且注意附近有没有土石崩塌、考虑有没有落石的危险。同时,也要注意天气变因、下雨时会不会积水?会不会挡住了自然的水道?还要考虑与水源的距离,以便取水。整套课程结合了地理、自然科学,以及人文思维。耆老不会教条式地解说农耕知识,而是透过描述迁徙耕作的情境描述,来激发学童想像力,共同找出解决之道。
“我们来到这块土地开垦,工作累了就需要遮风避雨的空间,”耆老一边解说,一边带著孩子们来到相思树下,解释如何选选通风的树,同时兼顾栖身所在地要些微地遍离迎风面以防受凉。接著,耆老带领孩子们围绕在大树旁,以手触摸大树,一面对大树祝祷:“我们即将在这块地方搭建一块休息的区域,请支持并赐福给我们。”课程中孩子们不断被提醒:“需要什么?为什么需要?为了谁需要?”整个过程也传达了“万物有灵”的原住民自然信仰,并提醒孩子,人类不是自然生态中唯一存在的生物,必须尊重祖灵和各种生命。
大马教育或可取经
长荣百合国小至今已迈入第三年,基本学历与部落学历并重的教育模式不仅获得部落的肯定,更成为台湾各县市甚至国外学者参访取经的对象。更重要的是,校园中的学童未牺牲基本课业,还从部落学历的课程中找到了生命的源头,建立自信心。
目前台湾有270所“原住民重点国小”。这些学校大多将部落学习纳为本位课程,但唯独长荣百合国小实施双学历认证,每一位学生在毕业时除了拿到国小毕业证书,还会取得通过部落学历认证的文凭。
“我们要带领孩子把根扎深。我们要努力地把文化找回来,让孩子认识自己是谁。”校长陈世聪说,这不仅是部落耆老的心声,更是学校的初衷。
如此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下一代,更多的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国政府或可以此作为参考,向该校取经,发展及编制一套合适于本地原住民的教育,以便大马的原住民到课堂上课的同时也可兼顾自己族群的文化传承。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