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色彩诉说心情,把周遭艺术化…在他人眼里,艺术家是个酷炫的行业。然而,有人反其道而行,他们与特殊学生连结,与教育紧紧相依,成为另类的创业艺术人。
取自“三名志工”谐音的“三明治工”,是一个由艺术大学学生所成立的公司。他们以艺术为中心,开发公益计划、发掘公益特色,让艺术与社会、公益连结在一起。
“艺术,除了举办展览和个人创作之外,还有什么可能性?”社服团体暨工艺企划公司“三明治工”的创办人之一李万铿在大学时期便常常思考这个问题。
大学时期的他就读美术系,总是一个人创作,他常在想想:若可以与不同领域的人,以不同的合作方式创作,一定很有趣。于是,在他与另外两位志同道合的艺术人的合作下,创办了“三明治工”。
三明治工分别由1984年生的谢若琳、1983年生的李万铿,以及1978年生的曾韵洁组成。4年前,就读台湾北艺大艺术跨领域研究所的李万铿和曾韵洁,选修“艺术跨领域专题计划”课程,由执教的陈恺璜教授带领进入乐山疗养院,探索艺术和特殊教育连结的可能。
拆解日常 帮助学习
当时,李万铿认识了一位音乐治疗师。在和音乐治疗师合作与重症身心障碍院童互动的过程中,李万铿发现透过艺术的链结,彼此间可以产生良好的化学效应,而这样的创作方式和以前自己的创作模式非常不同,“做出来的东西不再像过去那般,从概念到技术到呈现都是自己安排好的。”他也在合作的关系中,有了更多意想不到的交流和可能性。
他紧抓关键字“拆解”和“转换”,发表了作品《乐山机动队》。以装置艺术呈现身心障碍学生在学习日常刷牙、起床、喝水、吃饭等动作时,都必须先由老师拆解为极细微的步骤才能学会的过程。例如,喝水就细分为握住水杯、拿起、靠近嘴唇、喝下去等多个指令。
曾韵洁则体悟到“联系”和“沟通”的关键字,发表行为艺术作品《乐山饮》,把她在疗养院广大腹地中采撷到的青草食材制成饮料,在展览时请参观者饮用,使社会大众和这个与外界隔绝的院区有了连结。
成立三明治工 创造联系
在艺术社会参与课程结束之后,乐山教养院院长姚雨静邀请李万铿继续合作,而李万铿也找了一些朋友一起加入,其中一位便是当时就读新媒体艺术研究所的谢若琳。当时,他们为院区设计大型装置艺术指标、宣传明信片、包装纸等。在这包案中,这3名志工学生学以致用,将身心障碍院童的画作拆解成为小图案,再转换为各种设计,深获好评。其中,院区的大型长颈鹿路标特别让小朋友倾心,有阵子大家都疯狂地在画长颈鹿。
回顾成立三明治工的契机,谢若琳表示,“当时和乐山的合作案,我们原本抱持著是当志工的心态。殊不知,进到乐山之后,院长希望与我们有更长远且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且很坚持支付我们设计费和相关费用。”
“在那之后,我们就在想,这样的合作模式是不是可以这样延续下去,甚至是成为以后我们工作的方式,运用我们的专长,也可以帮助别人,甚至是可以维持我们很稳定的生活。”3人于是开始思考是否有可能再把曾韵洁的“联系”和“沟通”关键字也结合进来,成立专门为身心障碍组织设计商品、举办画展、行销宣传的工作团队,进行创业。
找出特色 提升团体形象
2012年年底,三明治工在北艺风创新育成中心的辅导下成立。成立之后,三明治工持续与乐山教养院的合作,并延续乐山的经验,开始与更多不同的弱势团体和公益组织合作、承接设计案,希望能透过跨领域的艺术创作专长,让各个组织的定位和形象视觉化。
谢若琳说,“我们想要找出每个团体的特色,而不是永远都是一个做爱心的口号。”借由提升形象,让许多资源不足、鲜为人知的团体能够有共明确的定位。
2013年,三明治工获得台湾教育部U-Start大专毕业生创业计划文创类组优选奖的补助。当时的评审认为他们将乐山院童画作幻化为艺术商品的做法,深具社会企业潜力。评审在得奖评语中写道:“借由进驻乐山疗养院,认识、参与身心障碍照顾服务与治疗,看到了能创造利润、创造社会价值、解决社会问题的商品。”
消息传来,育成中心和八里疗养院欣喜不已,三明治工却维持慵懒淡定的特质,继续研发特殊教育教具,最终推出他们与乐山老师、院生合作研发的“比萨时光Pizza Time”。
比萨时光以桌上游戏的形式,结合磁铁吸盘与色彩分辨概念,训练身心障碍学生对形状、颜色的统合能力,兼具社交功能。游戏中,老师会站在教室角落假装打电话点餐:“我要点火腿和番茄口味的披萨,罗勒叶请加多一点,但不要放青椒,5分钟后我会到店里取餐。”
小朋友听后,就按照点餐内容手忙脚乱地把火腿、番茄、罗勒叶等小图案黏在披萨形状的吸铁盘上,而且分布均匀。确认排除了青椒图案后,将由老师进行验收。这个游戏可自行变换规则和角色,开发新玩法,所以学生们百玩不腻。
把公益带入企业
成立三明治工后,他们协助乐山在台北公保大楼举办“乐山嘉年画”画展,展出乐山院生所绘制的插画。“当他们看到那些设计时,就会很得意地说那是我画的。”谢若琳语带笑意,叙述著当乐山院生看到自己的画作变成文创产品时的满足与成就。
为了让民众更了解乐山,三明治工特别制作了故事小卡,用以介绍乐山的背景和作者的故事。谢若琳说,“有些观众看了后很感动,就会再主动联络乐山。”这是当初做画展的意外收获。
后来,小英教育基金会也因为看到三明治工将乐山院生的插画制成的明信片,非常感兴趣并将其作为基金会的贺年卡片,而三明治工也再次协助乐山院生受赞助单位——禾伸堂基金会的邀请,策划于该公司内部举办为期一整年的巡回画展《Holy Happy禾你一起乐》。
陆陆续续,也有越来越多公司企业希望透过三明治工搭起和乐山之间的桥梁,将公益带入企业,同时让三明治工的营运越来越上轨道。
除了乐山疗养院,三明治工也陆续与多个不同的社福团体、公益单位合作,以各个服务对象的特色和故事,企划具有独特性的艺术设计和计划。譬如,与来自花莲的艺文社会企业“o'rip生活旅人”合作,帮忙o'rip所出版的花莲在地杂志做设计与排版、制造文宣品等视觉设计企划。
“其实我们合作的计划还蛮多样的,主要是会看合作对象的特性和特色,来发想适合的企划。”谢若琳边说,手里边忙著拿出各式各样和不同团体合作过的商品,从明信片、文件夹到饼干、手机壳甚至是结合在地特色的大富翁游戏,她笑著说:“我们做的东西真的还蛮杂的。”
创作无法与社会切割
有人说艺术不容易与社会链接,但李万铿觉得,艺术的基础是种想像力,某些时候只要保持在想像和思考状态就行了。这个状态一定包括个人的内在状况、精神状况、社会环境,所以艺术和社会两者是不可能完全切割的。“在做三明治工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可以创作的空间,合作反而是打开我们的想法、更多思考。”
谢若琳补充,虽然在个人的创作上没有继续,但是在三明治工的创作上,其实和个人创作满像的,创作媒材、资源和联结,不管是艺术还是社会,与一切都息息相关。
创业路上虽然没有遇见大风大浪,但也费了一番力气走到今天。一路走来,至亲的家人是否为支持他们的决定?李万铿笑说,“家里基本上都不知道我的工作在做什么,后来妈妈上网看到相关的访问,才比较清楚。”家人的认同为他带来更多的鼓舞,对未来更加充满希望。
相对于李万铿家人的支持,谢若琳则较为感到不安。“在三明治工成立的初期,家人都不清楚我在做什么,认为我每天都在听讲座、培训,到底什么时候才要开始赚钱?”后来,在三明治工上了媒体报导、获得补助金之后,家人也从原本的不安转为支持。
三明治工的成功仿佛给艺术人带来了不一样的理念。原来,艺术可以以这样的形式与社会、公益接轨。“艺术创作是任性的,只要把自己的想法有创意地表达出来即可,但是艺术创业则更重视理念沟通和概念转换的能力,实在是踏实有趣多了。”对于充满超乎想像的未来,他们已经迫不及待想动身前往。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