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工作环境的陌生人,却因戏剧相聚,成了台湾剧场界的奇葩。
台湾剧场界颇具盛名、受到戏迷欢迎的台南人剧团,是由台南圣心堂神父纪寒竹与一群来自中文系、外文系与铁工背景的台南青年,共同催生的成果。
当年为了传教,纪寒竹以影像艺术专长成立“华灯艺术中心”,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以艺术宣教。从摄影、影像记录到独立电影播放,每半年纪寒竹便组成不同的艺文社团。年仅二十多岁的台南人剧团团长李维睦也在当年加入,成为伴随华灯艺术中心成长的第一代文艺青年。
忘了传教的神父
“神父太爱艺术,忘了传教,所以我们几个都不信教。”台南人剧团团长李维睦已从当年的年轻小伙子,变成中年男子,想起当年的情境,他还是觉得好笑。
当时的李维睦刚退伍,在铁工厂做车床工。由于自己太爱看戏,他便白天当铁工、晚上做演员,顺便替剧团做舞台道具。在这里,他和几个与戏剧全无渊源的年轻人,组起戏剧社来。
尽管当时没半个人成为教徒,但在少有艺文活动的年代,华灯艺术中心大大滋养了他们的生活。
1987年,适逢台湾实验剧场风起云涌,有感剧场资源集中在北部,纪寒竹决定筹组“华灯剧团”。包括李维睦在内,十几位没有剧场专业的成员,白天工作、晚上下班固定到教堂排演。他们排练了多部西方经典剧作,包括《推销员之死》这部名作。
然而,平日以台语交谈的团员,诠释起西方经典总觉得不够道地,加上表演工作坊《这一夜我们说相声》等相声表演风行全台。因此,剧团决定在隔年推出讲述台南人嫁娶习俗的《台语相声:世俗人生》,并受邀到台北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表演。
从玩票性质走向专业
首度获邀登台,剧团团员感受到专业的不足。“开始有‘来真的’的感觉。”李维睦说。
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曾是兰陵剧团演员的许瑞芳,率先前往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研究所攻读剧本创作。她将戏剧理论、舞台技术等专业知识带回剧团,并且邀请北艺大老师南下举办讲座,逐渐厚实剧团专业。
后来,这一群人越玩越大,开始排挤到圣心堂其他艺文活动,被纪寒竹“下令”搬迁到台南友爱街上的“圣波尼法教堂”。独立、挑高的教堂环境,提供了剧团排演最需要的固定空间。
李维睦和团员将教堂改造为80人座的舞台空间,尝试了各种舞台实验,同时邀请北部剧团南下接力演出。剧团的名声,也渐渐地传遍剧场圈。
1992年,华灯剧团获文建会社区剧场计划补助,有了正式人员编制,朝著专业剧团迈进,并在1997年正式改名为“台南人剧团”。
李维睦笑著表示,团名命名的缘由说起来有些乌龙。当年这群爱玩的年轻人票选最高票的团名,原是恶搞教堂名称的“圣包你发”,但神父纪寒竹认为这名字太不正经,因此采用次高票数的“人剧团”为名。
成立之初,剧团的名气并不响亮,外界来电时常以“台南人剧团”称呼,几次下来,剧团将错就错,将团名从“人剧团”,改成“台南人剧团”。
名称的改变,宣示华灯剧团脱离教堂戏剧社团,正式走向专业剧团的重要一步。
台语剧新形象
继《台语相声:世俗人生》树立起台语剧团风格后,台南人剧团陆续以台南本土故事为题材,创作讲述人际、亲情故事的《凤凰花开》等多部台语戏剧,也在主流以华语表演的剧场圈创立崭新形式。
“以台语表演的台南人剧团,在剧场圈内给人高度的辨识度。”李维睦表示,台南人剧团的台语演出不仅令人耳目一新,也洗刷了当时台语给人粗鲁、低俗的刻板印象。
2000年与擅长演绎西方经典剧作的剧场导演吕柏伸合作,则将台南人剧团的表演推向另一个层次。
当年,因为台湾剧作教授汪其楣的引荐,吕柏伸与台南人剧团合作改编的希腊经典剧作《安蒂冈妮》,演员读剧、排戏就全以台语进行。
李维睦表示,台语的8音声韵与希腊剧作的音韵、声调意外契合,展现绝佳的舞台效果。对比起同期应邀到台湾演出同一部剧码的日本剧团,台南人剧团原汁原味的台语演绎更胜一筹,引发剧场界的高度热评。
改编并翻译剧作
全台巡回结束后,与台南人剧团培养起极佳默契的吕柏伸也接下艺术总监一职,并展开“西方经典台语翻译演出计划”,改编英国文豪莎士比亚《马克白》、剧作家贝克特《终局》等剧作,成为剧团的热门创作系列。以台南为基地的台南人剧团,也在吕柏伸加入后,展开“北伐之路”。
吕柏伸认为,台南人剧团不能只留在台南,每出剧码皆在台南、台北两地演出。自此,台南人剧团从地方剧团变身全国性剧团,并以独树一格的表演获得国家戏剧院青睐,委托制作日据时期经典剧作《阉鸡》。
“登上国家(台湾)戏剧院,让台南人剧团又再向前一步。”李维睦表示,以当时台南人剧团的规模,想要在众多剧团中胜出,登上国家戏剧院并不容易;而国家戏剧院竟主动上门委托台南人剧团制作戏剧,无疑是对剧团最大的肯定。
环境就是舞台
2014年,考虑台南人剧团成员往返南北交通成本过于昂贵,排演重心逐渐移至台北后,李维睦依然选择留在台南,在台南人剧团当时甫进驻的321巷艺术聚落,打造表演空间。李维睦表示,台南人剧团所在之处,是日据时代步兵工厂留下的8栋宿舍群之一。日前,宿舍产权由国防部转移至台南市文化局后,苦无经费整修,荒废许久。适逢去年剧团办公室租约到期,在文化局邀请下,决定进驻。
台南人剧团新办公室,依然保有日式宿舍的主结构,前宅后院的空间,处处都能是舞台。因为没有既定座位、舞台区别,也无固定灯架的开放空间,是李维睦眼中打破框架、激发创作灵感的最佳环境剧场。
观众边走边看戏
去年,剧团导演之一的黄丞渝创作的《你所不知道的台南小吃》打破单一舞台设计,于宿舍内外5个角落同时演出。观众不必拘泥在固定座位上,而可以随心所欲地走看;随著剧情安排,最后渐渐将观众聚拢至中心。起初,听闻黄丞渝构想而感到不可思议的李维睦,看到演出后倍感惊艳,因而萌生许多空间利用的想法。
2014年7月,台南人剧团串连“那个剧团”、“影响·新剧团”,展开为期7天的“321小艺节”推出3部20分钟的舞台剧作,并只限定99位观众进场观看。特别的巷弄空间,让观众换场观赏之馀,也能游览深具历史与生活感的宿舍聚落风貌。今年5月,台南人剧团将再次举办“321小艺节《走X戏·交换记忆》”,不仅参与剧团增多至4组,还打算扩大办理,纳入“剧场夜市”概念,“观众来到夜市不是买吃的,而是来买戏。”李维睦说。
“华灯剧团就像是台南的兰陵剧坊,培养大量戏剧人才。”李维睦表示,当年参与创办华灯剧团的第一代成员开枝散叶,包括“洗把脸”儿童剧团、实验性的“那个剧团”及限定50岁以上才能参加、全国第一个的老人剧团“魅登峰”,都是由剧团成员创办。
如今,台南观众已由三十多年前二三十个,成长至每年约1200多人的规模。仅管总量难与台北的1万2000多名匹敌,但在人口仅有180万、艺文资源相对匮乏的台南,已成功发打造出属于在地的“剧场生态系”。
“从好玩到来真的”,前台北艺术大学校长朱宗庆为台南人剧团下了如此注解。转眼28年,台南人剧团还依然好玩、继续来真的!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