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帮老人拍照的计划取名“留影”,在业界有一定知名度的摄影师郑嘉贤说:“这些老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曾对社会有贡献,他们不该隐形。帮他们留影,意即留住人生的影子。”炎炎午后,白发朱颜随著卡嚓卡嚓声化为一张又一张照片,老人静静地端详相中的自己,时光仿彿就此凝结。
郑嘉贤是拥有近10年经验的专业摄影师,利用自己的专业回馈社会,是他一直以来想付诸行动的事。他说:“我觉得不管来自哪个领域,都有帮得上忙的地方。媒体,可以用文字影响人;资讯工艺相关人员,可以帮忙设立一个简化并且容易操作的系统,记录老人的资料。工程行业,可以协助老人院或孤儿院扩建;卖保险?福利中心也有需要投保的时候,他们需要信得过的人。”同时是慈善团体NOBC(Nurturing Our Beloved Community)一分子的他,当天也带同郭珈宏、李振福和高菀遴到场协助。
NOBC于2014年5月注册为非政府组织,旨在促进及改善弱势人士的福利,同时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赋予他们脱离贫困的能力。NOBCYouth是组织分支,以郑嘉贤为首,带领年纪较轻的新生代投入慈善工作。
嘴上不愿意 转身穿衣准备
位于吉隆坡文良港的甘露亭宏愿之家是“留影”计划的第二站,早前郑嘉贤和团队已前往位于莎阿南的埃本尼泽福利中心(Rumah Kebajikan Ebenezer)进行第一次拍摄,该次以印裔老人居多。他说:“老人的每一条纹路都是真实而美丽的,眼神和笑容有著岁月刻下的痕迹。”从事专业摄影,尤以婚摄占大多数,他偶尔也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够“日常”。“大家都是穿得很美,化了妆才让我们拍,大家都要求拍出最美,但其实和自己不相似的样子。还曾试过有孕妇要求去掉妊娠纹。”
受人钱财,替人消灾,但内心总是不安定。今年年初,在拍著结婚照时,他突然有了去老人院拍照的念头。“我们这一行就是,人家给钱,我们拍照,但有时我会想,难道没钱的人就没有留影的权力吗?”投入慈善工作后,他常思考,弱势群体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希望他们开心,老人看见自己的照片时,几乎都是开心的,很少有人看了照片后,懊恼自己为什么还活在这世上。”
一开始,郑嘉贤也有顾虑,担心照片出来的效果太灰暗,也担心老人会误以为是拍摄“车头照”而生气。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他做得更踏实有信心。“其实没有人不爱拍照,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天天在自拍。老人嘴上通常都说自己又老又丑,有什么好拍,但都是嘴上不愿意罢了。”
其中一位“赶著”要去见医生的老先生一开始不愿配合,但一阵劝说后,就默默地从口袋里掏出梳子梳头,借此告诉大家“好吧好吧,要拍就快点,我还赶著去看医生呢。”还有一些不愿或不能走出户外的老人,一开始摆摆手说不需要,但当大家带著器材移师屋内,打灯采光时,他们却开始穿衣准备。
为老人义务照相 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文良港甘露亭宏愿之家负责人陈添发从事福利工作接近30年,他透露,许多老人百年归老时,都找不到一张像样的照片,稍微幸运还有年轻时的照片可用,有些是真的完全没留下任何照片,灵位上的照片迫不得已得用死去之后才拍的“尸体照”。
摄影师到老人院拍照,他认为其实给了很大的帮助,解决了不少问题。“很多老人家行动不方便,要带他们出去相馆拍照并不容易。再说,照片也并不只是用在丧事,平常申请证件等也需要照片。”为此,陈添发也特别请郑嘉贤为一位截肢的老先生拍全身照和残肢的放大照,以便申请义肢。
老人院里有解决不完的问题,陈添发总是淡定应对。对每个老人状况了如指掌的他少有发脾气的时候,总是选择谅解。像是女儿因精神疾病入院的老太太,总是带著一堆家当,守在门口,对周边人视若无睹,陈添发不急不躁,任由她去。曾是德士司机的老先生无法接受自己视力模糊,天天穿戴整齐,吵著要人载他看医生,陈添发也自有他安抚的技巧。
老人执拗起来相当可怕,但将心比心一想,其实很多时候事出有因。郑嘉贤在过程中,也并非只是拿著相机拍照,他也蹲下和老人说话,他询问老人的名字,赞美他们,让他们卸下心房,露出最自然的笑容。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住在老人院的,只是因为个别的因素,生命的最后要在那里度过。这个世界曾经对他们有意义,他们也曾经是别人的‘somebody’,或者也曾经对这个社会有贡献,其实我希望做到拍照以外,用简短的文字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告诉大家他们也曾到这世上走一趟。”
面包行动 小善举传送大快乐
高菀遴面对老人游刃有馀,能耐心地回答他们的询问,也能把他们哄得哈哈大笑。她说自己自小在咖啡店长大,来喝茶的就是顾客,从小练就没有分别心的态度。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去老人院很可怕,也不敢跟老人多说话,但我觉得你平常怎样待人,就怎样对待这些老人,一样就好。”她笑说,开启话题并不难,“问名字、年龄和来自哪里,这些问题他们一定回答得了,然后再围绕著已知的讯息延伸话题。”她也亮出金句,传授给老人院探访的初哥:“没关系就找关系,有了关系就什么都没关系。”
这是高菀遴的友人李振福第一次探访老人院,但他的表现并不生涩。只要不去想自己是“特地”去参与类似的活动,刻意地去做善事,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另一名参与其中,并不断来回接过记忆卡协助打印的成员郭珈宏今年年仅15,他也帮忙派面包给老人们,问起他的感受,他耸耸肩,像是在说“这又没什么”。因自小就和热心慈善的父母投身公益,所以他早就习以为常,也乐于主动参与。但他也不否认,要影响身边朋友参与,并不容易。
反之,因“面包行动”和“留影”计划的合作而到场的创意服务公司Cplus执行员陈世凯说,朋友的影响很重要。有一班愿意舍身投入社会工作的朋友,自己很难置身事外。“面包行动”是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主要是将资源和弱势群体联系起来,通过面包及蛋糕等精制点心的派送,传送小善举带来的大快乐。
感染他人 让爱心滋长
郑嘉贤补充:“态度也很重要,有些人会选择捐钱或物品,但这里面不该存有打发的成分,因为不是什么事都可以用钱解决。我不是说一定要去探访,才算做善事,毕竟金钱的援助也很重要,不站出来不代表没有心,只是如果我们能透过自己的举动,影响别人,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人关心这个社会,那是最好。”他说,不必为做了这一次,就必须做下一次感到压力,因为所谓延续不该只是一个人的事。鼓舞别人,感染其他人,雪球才会越滚越大,爱心才能无处不滋长。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