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的一切细节都可以用来做教育。”《少年行》第三季之南洋学堂节目策划兼主持人吴沭澔(Dino Goh)认为,教育不能停留在课本与才艺班上,它应该是无处不在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教育并不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能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去实践和学习。中国中央电视台(简称央视)的教育节目《少年行》以此为方针,带领学员出走,看遍历史古迹、进行野外探险,探索世界。

“超级奶爸”吴沭澔擅长带亲子游学团,引导一众父母与孩子一起开阔视野,边走边学,因此游学节目策划难不倒他。他笑说,自己以主题来决定此次的行程,专注在海、陆、空的课题上。除了策划,他也是节目主持,必须带领一众被护在手掌心里的孩子一起上山下海,尝试各种“第一次”。

吴沭澔在节目中需要领著孩子们一起完成各个任务。图为他带领孩子一起玩绳降运动,训练胆量。
吴沭澔在节目中需要领著孩子们一起完成各个任务。图为他带领孩子一起玩绳降运动,训练胆量。

采访当天,节目正进行绳降运动(abseiling)的拍摄,孩子需爬到山上,再藉著安全绳下降。吴沭澔领著第一个孩子绳降时,走了不到1/3的距离,孩子便因胆怯而哭了起来。孩子拉著绳子蹲在那里,怕得无法站起,吴沭澔则在旁鼓励,告诉她必须以什么姿势站起来,完成这项运动。他补充,“我也是这样教我的女儿。虽然她也会害怕,但最后还是因为有我们的鼓励而勇敢尝试,这群孩子其实也一样。”

节目制作人陈思樾表示,孩子们每到一个新地点,就会有一项新任务,譬如需要达成指定目标、用“劳力”换取食物和住宿等。

吴沭澔透露,每一项任务背后都有它的意义,孩子们完成后必有所获。某一集拍摄地点在农场,孩子们需要帮忙混合牛粪做肥料、在不惊吓母鸡的情况下捡走鸡蛋等,才能换取住宿。

到黑风洞进行拍摄时,恰好遇上当地施工,孩子们的其中一项任务便是充当“搬运工”,将材料运到山上;且还需设法募款,作为施工捐赠。“孩子们用当地在卖的椰子来做义卖,一下就筹到了百多令吉。”

吴沭澔笑说,孩子们应变能力强,只要给他们机会,就能展现他们独立、创意的一面。他坦言课本上虽然有许多知识,但有些东西需要亲身经历才能学会。“譬如独立、勇敢、面对挑战等,这些都是课本上会提到却无法真正教会你的。”

每次变化 都是学习机会

“教育就是走到哪学到哪,而且还必须因材施教。”他透露,某次录影需要用到厨具,有孩子因争夺一把菜刀而不小心割伤了手。“伤口还很深,流了好多血,孩子

‘哇’一声就哭了。”他立马拿了纸巾,走到孩子身边,帮他将伤口按著,教他止血的方式。“当时导演都看傻了,还说‘这样都能教啊?’”他笑言,生活有无数的变化,而每一次的变化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咖啡是沙巴丹南的名产,此行到沙巴拍摄,吴沭澔特别安排他们到咖啡园采摘咖啡果,体验当地生活。
咖啡是沙巴丹南的名产,此行到沙巴拍摄,吴沭澔特别安排他们到咖啡园采摘咖啡果,体验当地生活。

以非一般方式了解马来西亚

中国中央电视台继今年2月在我国完成《少年行2》的拍摄后,8月又拉大队来马,而此次的拍摄地点为半岛雪隆及东马沙巴。《少年行3》共有32名年龄介于5岁至12岁的孩子参与,每集有8个孩子,而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两集的拍摄。“每一批孩子都会在马来西亚逗留6天5夜,完成拍摄后就会回去,换下一批孩子过来。”陈思樾解释。

参与拍摄的孩子是在节目海选时脱颖而出的,因此每一季的孩子都不同。据悉,主办单位在海选时会设下3个环节:自我介绍、才艺展示及面题表演。“虽然这是一个教育节目,但我们毕竟还是一个节目,孩子还是需要敢于面对镜头。”陈思樾透露,主办单位会在命题表演设下一些情景,让孩子自由发挥,只要反应符合要求,就会被录取。“这个节目公开给全中国的孩子参与,落选的孩子还可以参与下一次的海选。”

来到沙巴,自然少不了自然生态课,孩子们必须尝试制作长鼻猴的食物,再喂它们吃。
来到沙巴,自然少不了自然生态课,孩子们必须尝试制作长鼻猴的食物,再喂它们吃。

她指出,拍摄《少年行》的初衷是应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口号:“少年强则国强”。因此,这个节目让孩子‘远离’课本,走进大自然、历史古迹等,通过行走的方式回溯历史,在整个过程中让自己变强。第一季《少年行》在中国进行拍摄,让孩子们到农村生活,并学习革命老区历史,第二和第三季的少年行都在大马进行拍摄。陈思樾表示,二次到大马进行拍摄,除了可以让孩子与观众看到更多大马的景色,也能展现两国交好的关系。

第二季《少年行》仅有4集,主要展现中马渊源、娘惹文化、中华文化的传承以及多元文化的大马,但她认为那只是粗略的介绍,并不足以向观众介绍马来西亚。“行程由他(吴沭澔)策划,然后再交由我们剧组做决定。”陈思樾认为,凭著吴沭澔的游学经验,能带领中国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了解大马。她以节目中几个拍摄地点为例,如吉隆坡的拍摄地点是朴素的黑风洞;沙巴拍摄地点则是极具特色的亚庇。她觉得这些都可以给观众和学生带来非一般的体验。

陈思樾表示,吴沭澔对大马各地文化较为了解,因此当初只给他定了个方向:行走教育。因此,吴沭澔开始设计行程时,是以东南西北4大方向来设计。“其实好多地方都没去到呢!”最后碍于资金和时间的限制,只能将拍摄地点集中在雪隆和沙巴。

“无论是观摩历史遗迹还是野外求生, 只要能有所成长都是教育。”陈思樾希望孩子和观众都能在这个节目中有所收获。
“无论是观摩历史遗迹还是野外求生, 只要能有所成长都是教育。”陈思樾希望孩子和观众都能在这个节目中有所收获。

学会放手,相信孩子的能力

“其实可以看到孩子们有很大的变化,从第二天就开始改变了。”陈思樾指出,第一天抵达大马时,洗澡水是冷水,大多孩子都不肯洗澡;但第二天完成跳水的拍摄后,大家都可以接受洗冷水澡了;也有孩子第一天吃完饭后就直接离开饭桌,第二天开始学会主动收拾自己的碗碟。

“中国孩子的情况较为特殊,比较娇气,因为他们一般都由6位家长照顾,被保护得很好。”她指出,许多孩子在家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因此没有团队意识,也不懂得帮助别人,甚至遇到一些小问题就会开始嚷嚷。但在活动数天后便开始改变。

“许多‘不可能’其实源于家长不相信孩子的能力,过分保护他们。”吴沭澔表示,某个孩子告诉他,在这个活动里是他第一次接触厨具,进入厨房。“因为在家里,厨房被家长列为‘危险地带’,是一个禁区。”陈思樾说,上一季还有家长说,没办法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安好地回去。当时那个孩子不但平安回家,并且没有弄丢任何东西,还为自己的父母带了手信。“事实证明只要放手让孩子去做,其实他们也可以翱翔。”

吴沭澔认为,教育机会无处不在,只要懂得因材施教,就能达到教育的作用。
吴沭澔认为,教育机会无处不在,只要懂得因材施教,就能达到教育的作用。

只要有所成长,就是教育

至于如何衡量节目的教育性质,陈思樾认为,教育有很多种,而在行走教育中,每一个环节都是教育。“回顾历史、来到新的国家、认识新的东西、到野外攀岩等,只要能让孩子有所成长,就是教育。”她也认为孩子们在节目中的所见所闻,乃至于团队里发生的事,都能让观众有所学习。“虽然他们不能亲自参与,但他们或许可从中学到一些东西,改变价值观。唯有好的价值观能引导孩子越变越好,国家才会越来越进步。”然而,在这个资讯蓬勃的年代,许多观众对看过的节目“过目就忘”,并无法真正达到“铭记于心”的效果。吴沭澔对此表示,“这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长期做下去,才能不断提醒观众,要放手让孩子成长,让孩子去看看这个世界。”他认为《少年行》不过是一个开端,要真正达到行走教育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

吴沭澔也建议想开始进行行走教育的家长,必须从小开始实行。“年龄越小越不容易胆怯。”他深信孩子在年纪较小的时候还不懂得“恐惧”与“害怕”,是锻炼的最佳时机,他也以节目中的升降运动为例,指用最短时间完成的是年龄最小的孩子。他提议每两个月带孩子一起出去走走,开阔视野。家长可考虑与几个相熟的家庭一起办活动,限制在4至6个家庭凑成一组,大家轮流策划每次出行的活动,便可省去家长策划行程的工夫。

每每完成任务,吴沭澔都会给予鼓励,增添孩子们的信心。“很多东西都是他们能做到的,但往往碍于父母的担心与缺乏自信心而告吹。”
每每完成任务,吴沭澔都会给予鼓励,增添孩子们的信心。“很多东西都是他们能做到的,但往往碍于父母的担心与缺乏自信心而告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