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仪目前的生活重心是创作及声乐教学。图为她与本地一家音乐学院合作的慈善演出。(摄影:黄良儒)

每每在音乐会上,乐手与声乐家完美的配合让观众陶醉其中。然而,在许多人眼中,声乐家是一份容易的工作,只要稍微有天分,唱唱歌、练练声,就可以上台演出,
究竟演唱工作是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呢?


“许多人认为我们(声乐家)只需要会唱歌就行,但我们在决定走上这条路后,需要付出的精力及时间其实与一般专业,如医生、律师无异。”本地著名女高音陈家仪在受访时直接点出大众对他们的误解。

当医生、律师在大专时期学习专业知识,配合实习期累积的的实战经验才能达到专业标准,一般需时7年;当声乐家所需历练的时间其实更长。陈家仪以自身为例,指当声乐家的准备顺序与一般专业相反,最重视的是“童子功”。她笑称,所谓“童子功”指的是儿时熏陶,从孩子牙牙学语的阶段开始听音乐、学拍子,到学习专业发音、音频高度控制,直到完成大专培训,整个过程其实需要十馀年。“我们遵循的是‘儿时打磨,长大创作’的方针。”

陈家仪说,会唱歌的人都适合学声乐,但要当个好的声乐家却不是一件易事。身为女高音,她必须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休息质量足以影响声带的发挥。“我们的‘乐器’就在身体里面,身体状况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表现。”当然,除了日常生活习惯,声乐家还需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包括熟记歌词、懂得多种外语,甚至通晓歌曲历史背景。

“现在已经不像年轻时那么拼命地练习了。”陈家仪大专时期每天练习7至8小时,除了上课、吃饭、睡觉,其馀时间几乎都留在琴房练唱,直到晚上10时琴房关门为止。她坦言,如此作息已不适合现阶段的她,目前她更注重创作,以及对歌曲的诠释、表达,还需拨出时间做音乐教学,因此无法按照以往的步伐前进。她笑指,以往时间排得很满,完成一场又一场的演出容易让她有种被掏空的感觉,“心真的很累。”后来,她学会将演出和教学的时间平均分配。

开拓视野 突破诠释

[陈家仪认为,民众对从事声乐工作的人有很大的误解,在她看来声乐工作者并不会轻易面临失业,但前提是对方必须付出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打好基础,才能称得上专业。]

“就算现在没有演出,我也不会将拨给演出的时间用在教学上。”多出来的时间,陈家仪会用来开拓视野,让个人阅历变得丰富些,这才能更好地诠释或突破一首曲子。“许多歌曲都是古老的艺术,是历史留下的产物,要如何站在现代去理解和进行诠释,是我现在最重视的事。”偶尔,她一想就通,马上知道该怎么诠释;有时则想了数星期都找不到方向。找不到头绪时,她会暂时放下,专心教学;又或者完全抽离演出和教学,沉浸在个人小空间里放空自己,“这是我的充电方式。”

目前,除了声乐演出,陈家仪也抽空教声乐。她坦言单靠演出并不能养家糊口,“就连知名歌手都不能单靠唱歌过活,更何况是较为冷门的声乐演出呢?”她指出,这不只是大马声乐家会遇到的问题,而是大环境的使然,国际著名的声乐家产地如意大利等国的声乐家也同时从事著声乐教学。虽然许多人都认为从事艺术工作很可能“找不到吃”,但纵观身边当声乐老师的朋友,陈家仪认为目前市场需求庞大,声乐老师不会轻易面临失业,除非是非专业人士。

读书不成学音乐?

陈家仪认为,民众对从事声乐工作的人有很大的误解,在她看来声乐工作者并不会轻易面临失业,但前提是对方必须付出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打好基础,才能称得上专业。
陈家仪认为,民众对从事声乐工作的人有很大的误解,在她看来声乐工作者并不会轻易面临失业,但前提是对方必须付出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打好基础,才能称得上专业。

陈家仪之所以会开始接触音乐,全是为了一圆家长的音乐梦。她的父亲年轻时热爱音乐,曾是铜乐队、合唱团成员,无奈那个年代并不看好音乐行业,父亲只好放弃,最后将音乐热忱转移到孩子身上。“那时说不上喜欢钢琴,只是中规中矩可以过关。”

小时候陈家仪的父亲下班回家后,第一句话问的不是“功课做完了没”,而是“练琴了没”。她还记得小时候有反叛的心理,有一段时间几乎每星期都会提出不想学琴的要求,后来父亲生气道:“不学琴就不要叫我爸爸。”尽管没有特别热爱钢琴,但她为了可以跟父亲说话或提要求,只能乖乖练琴。后来升上中学,她加入铜乐队、合唱团,更每年代表学校参加歌唱比赛,奠定了她朝声乐事业发展的基础。

曾经以为不能读书就学音乐,后来发现并非如此。“我也有过不能读书就去唱歌的迷思。”陈家仪表示,自己的成绩平平,不如哥哥般优越,也不像姐姐般能在钢琴方面取得佳绩,因此选了唱歌。

进入大专正式学习专业音乐后,陈家仪发现音乐专业并不简单。“声乐当中包含了科学与数学的运用。”唱歌时包含肌肉协调和器官投放,需要适当地运用肌肉才能产生出美声,这蕴含了物理知识。她指音乐节奏里有固定和移动律动,因此演唱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算能力,才能完美呈献一首曲子。

多年磨练奠定了陈家仪目前在国内声乐界的地位,对于后辈,她笑说:“别怕!像我说的,只要你是专业的,就不怕会失业。”

唱歌不难,坚持下去最难

“唱歌不难,能不能坚持下去才是最难的。”侯甜诗认为,不少人在音乐路上轻易放弃,但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坚持走下去才能达到目的地。
“唱歌不难,能不能坚持下去才是最难的。”侯甜诗认为,不少人在音乐路上轻易放弃,但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坚持走下去才能达到目的地。

[“唱歌不难,能不能坚持下去才是最难的。”侯甜诗认为,不少人在音乐路上轻易放弃,但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坚持走下去才能达到目的地。]

“只要不是五音不全,每个人都可以唱歌。”马来西亚艺术学院(MIA)声乐系讲师侯甜诗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报读声乐,但校方规定学生必须在其他乐器上考获4级或以上才可主修声乐。

“人体乐器与一般乐器的差别在于乐器音准已经调好,而人体乐器需要靠个人去掌控。”她指出,想走上声乐这条路的人必须具备3个基本条件:音准、节奏和咬字。以音准为例,不少学生拥有好嗓子,却没办法抓好音准,有的人甚至连DO、RE、MI、FA、SO的发音都拿捏不准,因此需要学习音乐基础课,以培训他们掌握音准的听力,以及发声的敏锐度。

学唱歌虽然没有年龄和等级限制,但一般最佳学习年龄是15岁,从这个时候开始接触声乐,声带可以发展至约莫30岁。侯甜诗指出,声带会随著人的年纪增长而发展,而15岁对于男生或女生来说都是相对较稳定的时期,尤其男生在青春期会经历变声时期,因此在变声后才是声音开始稳定的时期。“虽然人的声音也会随著年纪改变,但那种改变并不如变声期来得大,因此尚算稳定。”

“我常说,唱歌不难,能不能坚持走下去才是最难的。”不少学生选修声乐系时都是抱著一腔热爱音乐的热血,但后来才发现要做得好并没有想像中的简单。侯甜诗表示,想唱好一首曲子,必须对了解它的历史,包括作曲家的背景、作曲家音乐作品在其年代的状况、年代的音乐氛围等,都要有一定的掌握。因此,除了音乐基础课,音乐发展史、乐理课等也是MIA声乐系学生的必修课,而这些课程正是可以辅助学生们在声乐路上走得更远的“工具”。

细部雕琢 催生完美演绎

MIA同时提供意大利语发音课程(Italian Language),让学生学习如何发音。“要念得具备韵味,其实并不容易。”侯甜诗指声乐唱法分为4大类,其中一种是美声唱法(Bel Canto)。掌握这种唱法需要对多种语言有所了解,包括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当然还有对大马人极具挑战的中英曲子。“你最熟悉的,往往也是你最容易忽略的。”

她解释,唱歌时的咬字清晰度和发音情感都会影响一首曲子的呈献。咬字不仅要把字念清楚,更要在各种状况下发挥好字的情感。譬如“我爱你”,可用不同情绪发声,对字更深入的了解是作为声乐家的必备条件。

作为声乐系学生,未来可能需要经常站在台上进行演出,因此表演呈献成了声乐系不可或缺的一门课。侯甜诗透露,在修读MIA声乐系文凭课程的6个学期内,学生们每个学期都必须修读这门课,而这也是一场全系必修的课程。“音乐系的学生都有主修和副修,因而这门课的表演同时适用于主修和副修课。”在这门课当中,学生需要当著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学生进行演出,验收学习成果。而学长姐和学弟妹之间也能互相切磋、指导,增添学习的氛围。

侯甜诗表示,修读声乐系除了可以当声乐家,未来出路也不少,可往歌剧声乐指导、音乐老师等方向发展。据悉,目前大马也有声乐系学生以声音治疗作为其博士论文,侯甜诗表示,倘若这篇论文能顺利通过,将为大马声乐学生添加一门出路。“音乐治疗在海外非常流行,虽然在本地非常罕见,但我相信假以时日,一定会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