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业、农业、食品加工、环保等各行各业中,都能发现生物科技的踪影。然而,坊间传闻它能杀人于无形、转基因吃了对身体有害…究竟生物科技是什么,这个科系学的又是什么,让马大生物科技讲师为你揭晓。
马大生物科技讲师兼研究员张志豪博士 致力研究高质量稻米
生物科技(Biotechnology)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明星产业,它改善人们的健康,也快速地提升了生活品质。昔日以动植物杂交培育新种,或应用微生物酿酒、制造乳酪等皆属生物科技。在所有生物科技发明的背后,都有一群研究员默默耕耘,耗费多年青春只为了达到研究成果。
“以前我只是懵懵懂懂知道这个系,大概知道学习方向,却不知道具体念什么。”马大生物科技讲师兼研究员张志豪博士以往选科的第一志愿是医学系,但最终被分配到生物科技系。他笑说自己入学时是博大第三批生物科技学生,当时的学习范围特别广,所有与生物科技相关的课都必须深入学习,包括植物生物科技、食物生物科技、动物生物科技、微生物学等。“开始念后,我才知道自己没有选错科。”他笑称自己喜欢做研究,看生物的变化。
在英国完成博士学位后,他曾到德国做了4年博士后研究,最终选择回流祖国。“在外面做博士后,主导的是主任,做的是别人的研究。我想要有自己的研究团队,做自己想要的研究方向。”从大学开始,张志豪的研究方向便与香蕉有关,就连硕士、博士学位也是。不过,他最终的研究方向并不是香蕉,而是稻米。“香蕉是一个难以消除的植物,我想研究它的特性,看看能否将之放到稻米上。”目前,他正在研究的是香兰的耐旱基因,想将这些基因放到稻米上,提高其抗旱力。10年的研究生涯中,每一项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改善本地稻米品质、增加产量。
常与海外大学联合研究
他认为,作为研究员不该闭门造车,需要常与外界接触,才能知道更多资讯。张志豪经常与海外大学进行联合研究,譬如2017年及2018年与日本千叶大学分别进行2个月和2个星期的研究;今年初到九州大学合作研究。“去这些大学进行联合研究主要是因为当地有一些研究资金,所以飞过去后他们会提供一些研究的器材、化学药品等。”早前刚到访南京农业大学的他表示,当地在稻米方面的研究很强,通过类似的合作研究,能学习到很多新技术,也能与相同研究领域的研究员进行交流,互换概念。
“做研究是一条漫长又寂寞的路,有时候会找不到人分享和讨论,所以我很喜欢跟学生交流,毕竟是自己的学生,研究领域相同,想法也相近。”张志豪分享,许多人不懂这一块,就算是同行也未必研究相同的领域,难以分享想法。不过,他认为这并不是做研究最难的地方,资金问题才是最大难处。他指出,近年来国家经济不景,研究资金大大缩减,加上博士后越来越多,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只有表现特别突出的才能脱颖而出。“所以我们要想办法保护自己的计划,包括要写得更吸引人一些,著重研究对社会的贡献等。”
将生物知识转换为技术的学科
生物与生物科技听起来相似,但仅限于基础知识相同。张志豪指出,生物系专攻生物学,如植物品种、植物的生理、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等,倾向理论;而生物科技则是将生物知识转换为一个技术,达到研究目的。“简单来说,生物科技是理论和运用的混合。”
各学府授课内容大同小异
在马大授课之前,张志豪也曾在私立大学授课,他指某些私立大学会在大学第二年让学生开始选择主修,如主修食物生物科技、动物生物科技等;而国立大学则较为多元化,学习内容概括所有生物科技领域。“现在的生物科技技术成熟,加上要符合马来西亚学术鉴定局(MQA)的规定,无论国立或私立大学在生物科技系的授课内容都大同小异,只是有些大学让学生专攻某一科(主修),而某些大学则是让学生接触全部。”
马大生物科技课程共3年半,第一年学习的是基础课,包括数学、统计学、基础生物学、应有生物学等。第二学年则会深入接触各个领域的生物科技知识,如分子生物学、生物讯息学(Bioinformatic)、生物程序(Bioprocess)、采后生物学(Postharvest)、植物生物学等。
张志豪举例,在医药生物学(Medicalbiotech)里,学生能了解疾病如何被触发,从中找出患病标志;而在采后生物学可以学习用不同技术保持食物在运送过程的品质,这些课程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生物科技,让他们未来出路更广泛。同时,课程也会与时并进,将时下热夯技术或课题纳入教学中,包括早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基因编辑也被搬到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才能跟得上时代,知道业界现在的走向。”第三学年的学生则需要完成讲师们提出的研究项目作为论文研究。
“市场目前的专才需求与毕业生数量仍然是平衡的,但理科学生有明显减少的迹象。”张志豪回想起自己的大学生涯,同班同学约莫40人,但现在每一届生物科技学生仅约20人。
做研究要对得起良心
“生物科技是一个很强大的东西,用得好就造福人群,用得不好会影响整个地球。”张志豪举例,在泥土里发现有毒的细菌后,普通人会避开或将之保护起来,防止泄露,但有心人士则会把它变成化学武器,引起恐慌。因此,学生在第一学期就得上职业道德课,先建立其底线概念,防止他们做出危害社会的研究。他在课堂上不断向学生强调做研究的道德,提醒他们思考这些研究会否对人类、环境带来伤害等。“一切都要以人为本,在提升生活品质之馀,也要照顾到大环境,在两者之间达到平衡。”不过,他指现在的学生很聪明,只需要从旁提点即可。
对于坊间传闻有可能危害身体的基因改造(又称转基因)食品,张志豪则表示并没有传闻中那么可怕,是被“妖魔化”了。他指出,转基因只是一种生物的基因植入到另一种生物的身上。“其实,转基因食品的管控比普通食品管控要严格很多倍,从研究、种植到面市,需要经过重重难关才能推出市场。这些食品价格昂贵,除了美国,其他国家鲜少能看到转基因食品。”以番茄被植入耐寒基因为例,他指吃下番茄时,人们会吃到番茄和鱼的基因,但未到肠胃便已经被分解掉,相信不会出现影响,但不排除可能有人对此过敏。“但那应该是很少数的人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他指出,研究人员在进行研发时必须衡量转基因的利害,从中取得平衡。譬如将花生的基因放到稻米能使稻米品质变高,但会导致对花生过敏的人在吃饭时发病,因此心中必须有一把衡量的尺。对于正在做稻米研究的张志豪来说,他对转基因的看法保持中立,不排斥转基,也不吹捧,一切皆按照研究需求来做决定。“但绝对不可以有害。”
访问结束前,他再次强调希望学生站在道德线上做研究,并且认为每个生物科技硕博生都该有世界观,并且对自己诚实,做对得起良心的研究。“他们应该把眼光放大一些,做一些能帮助这个世界的研究,而不是为了追求一个学位或想‘出名’而进行研究。”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