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学校往往看重学生的学术表现,期许在每年的成绩排行榜上占据不错的排名,刷亮学校名声,以吸引更多家长将孩子送来就读。在这种风气下,看似与考试无关的环境教育常常被师长视为额外负担而长期被忽略,最终只能流于形式和口号,本末倒置。
“环保不是多珍贵的一堂课,它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甚至是一种必须贯彻的生活方式。”两位在各自执教的学校积极推动环境教育,并带领学生参与生态校园计划(Eco School Programme)的老师——林诗杰和许子然,异口同声地说道。
10年来逾200所学校注册参与
生态校园计划是全球最大型的永续发展学校教育计划,足迹踏遍68个国家,并于2011年登陆大马。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马来西亚分会是该计划的国家执行者,10年过去,迄今获得国内逾200所学校注册参与。
学校在注册参与生态校园计划后,将在指南协助下成立由学生领导的生态委员会,在校园内进行环境审查,再针对不足之处拟出符合10大主题的行动计划,包括生物多样性、能源和垃圾处理等等。世界自然基金会大马分会将对个别学校进行评估,依据活动成就颁发铜奖、银奖,以及最高荣誉绿旗认证。
山打根亲善国中是最早参与生态校园计划的学校之一,共获得两次绿旗认证。林诗杰表示,前任校长非常热爱大自然,想让原本陈旧、杂乱的校园改头换面,便委任教授道德科目的他成为该计划的顾问老师。“虽说如此,但我很庆幸自己因而多了不少机会为维护环境作出贡献。”
学生创造力超乎想像
在这项计划下,老师更多是辅助角色,而非领导。林诗杰常常放任学生自由发挥,而成果往往让他惊呼不可思议。两年前,学生对鱼菜共生系统深感兴趣,奈何要在学校购置该系统,小型的都需上千令吉。“于是,学生只好自行找资料、做研究,购买水管、水箱、水泵等材料,再运用课堂里所学的知识,衡量计算、设计组装,前后成本只花了大约200令吉。”
其中一名在籍学生陈国辉表示,在此之前不太关注环保课题的他,在接触该计划后兴趣渐浓,也从中学会努力不放弃的道理。疫情之前,老师从工厂找来大量废弃的纸筒,学生决定重新利用制作成长凳,代替塑料和木椅子。“计划最初不太顺利,椅子的承受力不足支撑我们的重量,很快就倒了。我们只好不断研究、改良,最后终于成功了。”他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WWF大马分会在吉隆坡举办的研讨会、游访红树林等行程,丰富了求学历程。
关注环境课题 培养人文素养
生态校园计划并非只呼吁学生环保,也让学生有机会发挥创造力,将课堂知识灵活运用,付诸行动,林诗杰老师认为,这是该计划可贵之处。他坦言,带学生进行这些劳力活动,包括到社区捡拾垃圾等,曾担心家长会有怨言,结果发现家长都乐意让孩子参与,取代在家里滑手机的空闲时间。
环境教育与学术成绩,两者关系实则也并非互不相容。林诗杰指出,崭新的中小学课纲更在乎学生的人文素养,每项科目都会综合环境课题,近年SPM考卷也不乏相关考题。若平日学校多注重环境教育,将有助于学生更自如地回答试卷。“最重要的是,学生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并在生活中养成环保习惯,就不会有负担与否的问题了。”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