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亡的恐惧,面对离世的牵挂,很多人都不知道应当怎么处理。马六甲生命关怀教育协会创始人释常持法师认为,只要有适当的临终关怀及悲伤辅导,亲属才能远离悲伤。

上星期于蒲种福朋喜来登酒店(Four Point by Sheraton Puchong)举办的第五届“生命经理师研习会”,邀来台湾释常持法师,为一众生命经理师讲解临终关怀课题。

许多人都曾面对丧亲之痛,但这些悲痛若不好好处理,便会埋下悲伤的种子,有些人甚至会带著悲痛离世。“关怀分为两种,一种是生命关怀,另一种则是临终关怀。”常持法师表示,若病人生命周期短于两个月,会被列入临终关怀;反之则称之为生命关怀,为病人的生命做关怀,让他们知道在生命的结束之前的这段时间,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临终关怀志工好比协调员,他们一放面解开病人的心结,使他们放下牵挂,了然面对死亡;另一边厢对家属也做著同样的事情,使家属解开与病人的心结,说出心中未能道出口的话等。

“之前我们面对过一个马六甲的老先生,他罹患癌症,病危之际因放不下心中的种种心结而苦苦撑著。”老先生的子女非常孝顺,住在国外的孩子也频频回来探望他,却不能使他放心离去,“他担心自己离世之后,妻子没人照顾。”后来,子女承诺会照顾好妈妈,他仍是心有牵挂。“原来,年轻时妻子曾为他堕胎两次、流产一次。”老先生心里一直对这3个未出世的生命耿耿于怀,于是常持法师让老先生的子女代做法事,为已故孩子做超渡,并为老先生解开兄弟之间的心结,老先生才安然离去。家属也因能为父亲在临终之前为尽一些绵力欣然放下丧亲的悲痛。

常持法师表示,若病人生命周期短于两个月,会被列入临终关怀;反之则称之为生命关怀,为病人的生命做关怀,让他们知道在生命的结束之前的这段时间,自己还能做些什么。(摄影:摄影 徐慧美)
常持法师表示,若病人生命周期短于两个月,会被列入临终关怀;反之则称之为生命关怀,为病人的生命做关怀,让他们知道在生命的结束之前的这段时间,自己还能做些什么。(摄影:摄影 徐慧美)

借助信仰减轻痛苦

常持法师在关怀病人的时候,会带入佛法,让病人借此机缘学习佛法。当中,他看见宗教的力量,只要病人有信心,愿意用心念佛,因专注所带来的力量便可减轻痛苦。临终关怀除了接引病人学佛,也接引往生者的家属亲友接触佛法。许多家属在病人往生之前都愿意为病人学习诵经、念佛,因而有机会听闻佛法,从中修行。

宗教并不是临终关怀的约束,而是让人变得圆融,更为面面俱到。“我曾做过一个临终关怀,往生者与妻子是佛教徒,而儿子是基督教徒。”面对两难,他请往生者的妻子接受儿子的建议,以基督教形式举行丧礼,而告别式则采用佛教仪式。结果双方各退一步,妻子与儿子都妥协了。“往生者已经过世了,若丧礼办得不圆满或不如其中一方所愿,会令当事人久久难以释怀,甚至可能成为终身遗憾。因此,‘一人一半’的形式,反倒让双方都较能够接受。”

只辅导,不介入

常持法师表示,台湾常出现两种宗教的丧礼,最终以各做各的,只统一告别仪式。“有两兄弟为了替父亲办丧礼而吵架,最终两人谈不妥而决定各自做各自的,而告别式摆在两个丧礼仪式的中间,让来做最后瞻望的人可以不受宗教的拘束。”

常持法师坦言,同时以两种宗教进行的丧礼其实对往生者并不好,但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当双方都不愿让步时,唯有以这种方式让他们如愿地对亲属尽最后一点孝心。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悲伤辅导是临终关怀的延续,随著病患离世,辅导团队会以另一种关怀方式,助亲属豁达面对丧亲之痛。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悲伤辅导是临终关怀的延续,随著病患离世,辅导团队会以另一种关怀方式,助亲属豁达面对丧亲之痛。

临终关怀并不随著病人的逝世而结束,反而是另一种关怀的开始。这种关怀称为悲伤辅导,是以辅导家属走出丧亲悲痛的关怀,使家属能以豁达的心面对亲属的离世,放下心中的悲伤。家属若与逝去的亲人非常亲密,那么这种丧亲的痛将有可能维持3个月、一年,甚至是一辈子。“这种悲痛视个人而定,若悲伤辅导做得好,大概半年,甚至是3个月就能走出伤痛。”

常持法师表示,悲伤辅导团队会在丧礼之后召集家属,让他们齐聚一堂,说出自己的近况、感受以及心中无法抹去的悲痛。“我们让家属抒发出自己心中的痛,也会从中进行辅导。”他透露,他们也曾经在悲伤辅导的时候帮助家属商议遗产问题,“当然,不是每个个案都会成功。我们能做的只是辅导,并不是介入他们的家庭问题。”

播下关怀种子 无惧临终时刻

出生于台湾嘉义的常持法师在大专时期便开始参与大专佛学营,后来对佛教义理有较深的理解后,他便走上了出家的道路。出家之后,因为推动净土法门与助念而频频接触死亡,随后更开始做起临终关怀。法师表示,“临终助念”与“临终关怀”的氛围不同,前者心态较为倾向“临时抱佛脚”,心情较为慌乱;后者因有一段时间可作准备,可安定病人与家属的心,减轻身心的疼痛。

他认为人们普遍会对死亡感到恐惧,因此希望透过教育的方式让人们更容易面对死亡。在某个机缘巧合之下,常持法师便在马六甲开设临终关怀教育协会,而今也设立了生命关怀教育协会。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前者为临终的病人而设,后者为病重的病人而设。

“临终关怀是往生前的关怀,生命关怀则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做的关怀。”他认为,生死不过一线之差,因此生命关怀除了为家属解除丧亲的悲伤,普通人也可参与其中,从而学习佛法与珍惜生命。

亲属若与逝去的亲人非常亲密,这种丧亲之痛有可能维持3个月、一年,甚至是一辈子。常持法师表示,必须找出管道抒发情绪,才能让亲属走出悲伤。
亲属若与逝去的亲人非常亲密,这种丧亲之痛有可能维持3个月、一年,甚至是一辈子。常持法师表示,必须找出管道抒发情绪,才能让亲属走出悲伤。

两个教育协会皆由义工组成,而义工们也必须接受相当的训练,才能正式成为临终关怀。“马来西亚的义工们需要到台湾受训两个星期至两个月不等。”常持法师表示,这是因为他们暂时无法在大马找到合适的护理中心让义工学习。临终关怀在台湾已经开跑多年,是个常见的义务工作,而民间也有私立护理中心愿意让义工到护理中心学习如何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临终关怀并不止于辅导或开解双方,义工还需要懂得如何照顾临终的病人,帮他们梳洗、喂食等。”他透露,所有护理课程将会由专业的医生与护士教授,至于选择以旁观学习或边学边做的方式,就是义工的选择。

然而,基于人手与经费的问题,大马临终关怀教育协会的关怀范围暂时局限于马六甲与吉隆坡一带,其他州属则需以病人的情况加以斟酌。常持法师希望未来能培训更多“种子”到其他地区服务,让更多病人能以正面的心态面对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