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车旅行正流行,是不少年轻族群选择冒险的旅游方式。但有家庭、孩子的家长总觉得自己拖大带小,没办法这么“玩”。其实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即使带著孩子,也绝对无碍你跑遍大江南北。

很多人都想趁年轻、未成家前,走一趟长途旅行,用自己的脚步、能力看看当时的世界,2000年至2004年被工作单位派至捷克的陈瑞强,当时也是那么想。于是他在2004年辞去工作,选择用慢骑的方式,从欧洲骑脚车回到新山的家。

“我一直以来都对接近大自然和旅游有很大热忱,当时互联网没有这么发达,没有面子书,只有周刊、旅游书籍,外面的世界对我来说是个大谜团。”他的第一趟长途脚车旅游,是从2004年至2006年,从芬兰骑回新山,途中穿越欧亚大陆,踏过25个国家,共走了2万3000公里!

选择脚车,一是因为长久以来都热衷于此;二是脚车比开车慢、灵活性高,又比搭巴士来得方便,更容易接近当地人,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当地文化及道地美食。他笑说,脚车旅游也较容易选择要走的方向、路线,深入小径,可以发现不一样的事迹。

有了家室后,陈瑞强依然是爱骑的灵魂,于是2012年带著妻子及两个年幼的孩子(当时分别3及4岁)骑车游台湾东部;之后更带著6岁大的女儿从希腊北部一路骑进阿尔巴尼亚,在短短的的7天内让她体验骑车旅游的乐趣,接触不一样的民族文化、环境,增广见闻。最近一次是2015年12月,带著6岁的儿子到缅甸东部(ShanState),花10天骑车进入泰国。“没办法骑太久啊,因为毕竟年假有限,每次旅程也都是一个星期左右。”

他表示,慢骑让人近距离接触不一样的人和文化,尤其3至4岁的孩童,正处于学习跟别人沟通的初始阶段,偶尔离开都市生活、接近大自然对他们有益。

环游台湾新体验

2012年,陈瑞强选择台湾为第一次全家骑车旅游的地点。在考虑环境、天候、吃住等方面的条件下,台湾是很理想的选择。当地在脚车设施方面较完善,有完善的脚车道,到处都能找到吃的,物品价格合宜,便利店也到处都是,沿途也都能找到民宿,再适合脚车旅游不过!

“当时我们用双人协力车,拖著个帐篷娃娃车,两个小孩轮流坐在协力车上的娃娃椅和娃娃车。我们从花莲开始,朝向台东往南骑,没有固定的计划,就一边骑一边享受合家骑车的过程。当时正属夏天,气温介于摄氏34至36度,我们选择走9号纵谷路线小路,避开11号的大道。”

他笑说,进入小乡镇,在休息时还被警察叔叔邀请进警署喝茶聊天,一聊就两小时,警察还介绍山上的住宿给他们。

“我们原本要到台东,但在光复镇遇见贵人,改变了计划。当时机缘巧合,看见路上的民宿标志,所以更变路线沿著标志骑,没想到竟然发现一座自然湿地民宿,而且还是刚卸任的原住民阿美族部落副村长的家!”陈瑞强笑说,民宿原本为了准备原住民的丰年祭正关闭中,但还是让他们一家人住了下来。得知3天后将举办丰年祭后,他们决定在那里住上3天2夜,和原住民们一起庆祝。

他表示,每一次的旅程都让孩子印象深刻,只要翻阅照片,他们就能记起很多事。但2012年在原住民民宿“拉篮的家”及马太鞍湿地的经历,是孩子们印象最深刻的旅程,直到现在,他们还向往著回去。

“那块湿地是受保护的,也是当地阿美族的重要领域。每年在丰年祭时都会有一种捕鱼仪式,当时刚好让我们碰上。湿地附近的河流水质很好,从山下来的水很干净,姐弟俩当时在凉爽的河里玩乐泡水,玩得非常开心。”正是陈瑞强所说的灵活性,让他们认识了台湾原住民,拥有难忘的回忆、不同的崭获。

脚车旅行的过程不只是快乐好玩,有时也是相当吃力辛苦的,对陈瑞强来说,是锻炼孩子的大好机会。
脚车旅行的过程不只是快乐好玩,有时也是相当吃力辛苦的,对陈瑞强来说,是锻炼孩子的大好机会。

送给孩子的6岁“毕业旅行”

从背包旅行到用脚车来探索新地方、人文,陈瑞强在这方面驾轻就熟,因此毅然决定在女儿6岁时带她到欧洲。他表示,当时觉得女儿比较懂事,已到适合带她出门接触陌生环境的年龄,就带她到没有共同语言(英文或华文)的环境旅游。

儿子6岁那年,陈瑞强带著他一同到缅甸,当时正值缅甸历史性的转变的开始。时隔19年再度访缅,他一直对缅甸的局势、历史、发展有浓厚的兴趣。他笑说其实去缅甸不需要多大勇气,媒体新闻所报导的只是小范围的状况,缅甸还是很和平的,虽然不同族群间有摩擦,但没有想像中那么严重。

“这个概念我想了很多年,之所以会在两个孩子6岁时带他们踏上旅程,主要的目的是锻炼他们,利用脚车旅行的方式让他们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另一个目的则是想让他们感受骑车的乐趣。当然,不只脚车旅行,即使平时在家附近骑车,也该觉得享受。”

他表示,要让孩子享受骑车所带来的乐趣,不能只专注在教他们怎么骑──那是一门技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需要时间和努力。询及他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意愿,而非身为爸爸的他单方面在教?他指出要让孩子从小接触脚车。

旅程是父母亲深刻了解孩子的最好机会,一同经历漫长的岁月及里程,天天在一起,将所有的情感也都交织在一起。
旅程是父母亲深刻了解孩子的最好机会,一同经历漫长的岁月及里程,天天在一起,将所有的情感也都交织在一起。

10公里边看边学

“我从他们3岁起便经常骑脚车载他们上幼儿园。10公里的路程,他们坐在脚车后面的娃娃椅,我一边骑一边对他们讲解周围的环境或所见所闻,比如在雨天会经常看到蜗牛出现等。特别是在早晨,慢慢地、一步一步带著他们骑经不一样的环境,让他们看沿途风光。”

陈瑞强表示,孩子在6岁以后将正式踏入正规教育系统,踏上成长重要的时段,所以想利用骑车长途旅行,让他们经历并感受一小段酸甜苦辣。“因为骑车不一定是绝对享受的,也有辛苦的那一面。”他笑说。

鼓励孩子别一辛苦就放弃

两次分别带著长女和幼子“流浪”,陈瑞强表示两个孩子的学习能力跟进度不一样,性格也稍微不同,所以两人在路上的相处,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认识孩子的机会。

“姐姐的学习能力比较强,通常比较快上手,但有时会不专心;弟弟学习得慢,有时会依赖姐姐,需要花较长的时间掌握技巧或知识,但他却比较专心。姐姐比较勇敢,敢爬、敢跳,弟弟则比较胆小(虽然体型比姐姐大),有时要姐姐鼓励后才敢做。”

他笑说,孩子常会当然在旅途中喊苦喊累,所以要不断鼓励,想尽办法跟他们聊天,让他们不要一辛苦就放弃。就如遇到上坡路时,便要鼓励他们一起用力踩踏板,努力把协力车骑上坡。

接触不同族群玩在一起

让孩子接触陌生环境及人,是陈瑞强带他们出游的目的。小孩子跟陌生、不同国籍的朋友能玩在一起,也让他们自己了解,有时“沟通”不一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旅行回来后孩子有时会碰到类似的事件,让他们联想到当时骑车的情怀或经历,也让他们较勇于接触不同族群或尝试不一样的事。

“特别是大女儿,回来后马上要加紧学习骑脚车。我没催促她和弟弟,反而是她一直求我带她到户外让她学骑车。于是在短短两个星期后,她就学会了。弟弟学习较慢,但看到姐姐这么积极,也跟著积极学习。不久后两姐弟就都会骑脚车了。”他经常会把这件事挂在嘴边勉励孩子,特别是当他们在其他学习碰到障碍时,“就让他们想想自己的经历。”

从小让孩子接触自然环境及陌生的人、事、物,陈瑞强认为孩子成长甚多, 尤其跟陌生不同国籍的朋友玩在一起, 证明有时是不需要有共同的语言才能“沟通”的。小孩回来后有时会碰到类似的事件而联想到当时骑车的情怀或经历,就比较勇于接触不同族群或尝试不一样的事。
从小让孩子接触自然环境及陌生的人、事、物,陈瑞强认为孩子成长甚多, 尤其跟陌生不同国籍的朋友玩在一起, 证明有时是不需要有共同的语言才能“沟通”的。小孩回来后有时会碰到类似的事件而联想到当时骑车的情怀或经历,就比较勇于接触不同族群或尝试不一样的事。

携稚子出游 安全为最大考量

陈瑞强本身经历过长途骑车旅游,加上多年在外生活和热爱户外活动,使他在旅游安全这方面较有信心。

“当然带著孩子出门跟自己独行不同,要顾及的较多,尤其饮食、卫生及孩子的身体状况等。如果孩子年纪较小,比如那次我们全家去台湾时,孩子才3及4岁,要考虑到是骑车环境适不适合他们。”

他强调,带著年幼的孩子出游,最主要是想借慢骑的方式,让全家人一起经历整个过程,好好体验慢骑所带来的不同感受,而不是要观光般的游山玩水,因此花上多一点的时间亦不为过。

他表示,单车旅游有比较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在行程安排那方面比较自由,没设多大的目标,也没有指定每天一定要骑多远,只要简单地一边骑,一边安排即可。他谓,太太对这样的旅程也非常赞同,同时也想尝试骑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