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父母离异、祖母过世,15岁起由姑姑抚育,却因经济因素无法如愿念大学,19岁因为学历而在恋爱上受挫。苏绚慧走过生命的苦辣,以同理心思考他人处境后,学会自我觉察,善待自己,给自己无条件的爱,帮助自己渡过生命的幽谷。
“当我们面对过去的伤痛与疮疤时,总是有那么多的含恨,因为我们一直在渴求有人来拯救,等那份理解与接纳,但其实那是永远等不到的。”成长过程从武装自己到现在疗愈他人,苏绚慧体悟极深。她花了31年武装好强、压抑期待,直到再也没有任何一位重要亲人可以牵挂时,她终于明白:唯有坦然接纳自己过去的不完美,才能从心中长出力量,真正地爱自己。
苏绚慧的父母没有婚姻关系,母亲怀她时只有19岁,生下她两年后便离弃她,而她父亲的个性沉默寡言,长年在外漂泊。后来父亲逝世,更是严重打击,尽管她和父亲的关系若即若离。
面对父亲的离世,悲伤把苏绚慧变成一个冷酷的人,她不要别人的同情,成为了一个拒绝悲伤的人。“当别人对我说他的失落时,我总是会告诉那人,你必须变得坚强。”走上心灵成长的道路之后,苏绚慧惊觉,自己的原生家庭,尤其是父母,对她的一生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大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当年这些伤害如何让我留下伤痕,就让这些原生家庭的伤停留在我这一代,接下来的世代,希望他们不要再像我们一样承受这些苦。”
儿时目标成泡影
眼前拥有阳光般笑容、能抚慰受伤灵魂的苏绚慧,有著用“千疮百孔”也不足以形容的成长历程。她从小在爱的失落里成长,是俗称的“私生女”,出生没多久母亲就离家,成年后再捎来消息,已经离世。父亲更是如同谜一般的存在,经常消失无踪,孩提时与父亲仅有的一年共同生活记忆,是支撑她一辈子的爱的经验。
她曾被寄养在父亲不同的友人家,辗转由阿嬷照顾。11岁那年阿嬷骤逝,她又从屏东被送往台北姑姑家寄住,两年后再接到父亲死讯,两位至亲接连过世,开启她灰暗笼罩的青春期。“我从不怀疑,父亲是爱我的,但仍会怨他让我的人生太辛苦。”当年的小女孩,心中全是苦候父亲回来的身影。她一心期待赶快赚钱找回父亲照顾,因此进高职学习一技之长…但儿时目标却在父亲离开后成为泡影。
“现在回想,阿嬷其实给了我稳定规律的生活。”但当时的苏绚慧只想逃,不止一次在心中呐喊:“是不是我不够好,不然为何没有爱我的父母与家庭?”也因为害怕被人得知复杂的身家背景,选择与同学保持距离。她在书中形容:“我的生命像一片荒野,空荡荒凉,人们经过总是来去匆匆,没人真正好好停留。”
走进安宁病房,看见各种爱的面貌
长久活在一个人的悲辛中,无人能诉说,苏绚慧从小最难忍受、最害怕的感受是羡慕,“讨厌羡慕别人有父母、有欢乐的家庭、拥有所有美丽的物品…”对照出自己一无所有的羞愧。所以,她养成凡事“毫不在乎”或“绝不示弱”的个性,来掩饰内在的缺乏与不安,渐渐地也隔绝了真实的感受。直到26岁开始走进安宁病房服务,在陪伴病人与家属走过生死关卡的同时,苏绚慧心底的痛才重新被敲醒。
她永远忘不了第一天在病房遇见的那位17岁男孩,因为来不及见母亲最后一面,只能趴在遗体上痛哭。在陪伴家属送别后,苏绚慧一个人情绪溃堤,哭到无法停止。在泪水中,她瞥见那个14岁同样来不及告别父亲的自己,“那个哭泣的男孩在眼前,”她手比著胸口说,“但在我的这里却有个哭泣的小女孩;原来那个痛不在那里(男孩身上),而是在我这里。”
“原来我的悲伤一直存在,父亲过世十馀年来,我一直没有好好抚慰过当年那个14岁的女孩。这些年来我只是努力生存、竞争,让人家看到我不是一个被放弃的人,但是我竟然没有好好疗愈自己,而我的伤痛竟然是那么痛。我对那个男孩子的安慰,其实也是我内心那个小女孩希望别人对我做的事。”
“我知道,如果没办法真正陪伴自己,我不可能陪伴别人。”苏绚慧跟自己说:“接下来的每一天都要为懂得疗愈而活,不只为自己,也是为我在陪伴的生命。”十多年来,那个信念牵引著她无悔地走在悲伤疗愈这条路上。因为在临终场域看见其实还有那么多孤单、悲伤与愤怒的灵魂,她明白,自己并非世界上“唯一受苦的人”。她也见证到各种爱的样貌,即使原生家庭不完整,爱依然可以存在,甚至更加动人。
承认过去,与缺憾共处
苏绚慧经常望著镜中憔悴与无助的自己,直到与爱连结的时刻。“我想起父亲儿时抱著我对别人自豪说著:‘这是我的女儿’,我问自己:我曾是父亲那么爱的小孩,为什么现在这个小孩不被我爱了,还对她如此残忍?原来,我一直在等爱、求爱,却一点都不懂得什么是爱。
31岁那年甄试上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研究所,同年母亲过世的消息传来,苏绚慧正式成为“成年孤儿”。她问自己:“现在我不用再为爸爸、妈妈活,不再为照顾他们的喜恶而活,我现在到底该为什么而活?”自此之后的生命课题,她都在追寻与思考这件事:如何把自己爱回来。
一路跌跌撞撞下,苏绚慧悟出了最简单却也是最困难的道理:负面情绪只需要一个“承认”,只要承认、接受了,所有的负面情绪就会被你的包容化解,不再需要激烈的排斥与去污。唯有承认过去的生命就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与缺憾、伤痛共处,才有可能如实地由内在长出爱的力量。
尽管苏绚慧并非为人母亲,一路走来的颠簸历程,却成为引领许多父母找到救赎与疗愈的力量。她也观察,现在愈来愈多父母已能意识到上一代原生家庭对亲子关系的负面影响,但因欠缺正向关系的经验值。往往在知道后,反而不知所措,害怕到一言一行都可能让孩子“受伤”。
多次来马分享演说的苏绚慧,看到许多大马华人家庭也有著一些不愿面对的伤痛。“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缺少爱,双方都会受伤。而孩子成长后,带著原生家庭的伤害,会不自觉地伤害自己和身边人,造成更多的创伤,无止境循环。”
苏绚慧以过来人的经验分享,与自己和好、爱自己、重新陪自己长大,是爱的疗愈,唯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疗愈心中创伤。
个案1:你和我,本来就不一样
一个原生家庭家教严格、亲密度高的妻子,新年陪原生家庭关系疏离的丈夫回家,吃完年夜饭,丈夫一家人四散离开,看电视的看电视,玩的玩,留下新媳妇一个人在饭桌边面对满目杯盘,丈夫看也不看自己一眼,妻子感到非常受伤,以致哭泣。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时候,大早初一,一家人早起煮好饺子,穿戴整齐坐在桌前等著父母的祝福,丈夫却还在床上睡觉,妻子把他匆匆叫下来,感到没面子,深受伤害。
当你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并不代表爱不在身边。也许每一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当你觉得受伤的时候,并不代表别人故意要伤害你。由于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对事情的要求有不同的规则。这好比妻子坚持牙膏要从底部开始挤,丈夫却从中间一捏,就把牙膏挤出来了。妻子会说牙膏本来就该从底部挤,丈夫会说:“你的本来和我的本来,本来就不一样。”
个案2:内在誓言,影响终生
一个非常漂亮、品学皆优的女孩子,找对象的时候总是找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又很难勉强自己,又分手。原来,在她6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为了养家不得不做几份工作。
有一天晚上,母亲还在工作,她一个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间,冰箱里什么吃的也没有。这种孤独凄伤的感受如此刻骨铭心。从此她做了一个决定——绝不要被人抛弃。所以她找对象的时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样优秀的男孩子。
这些潜意识中产生的“隐形的内在誓言”,常在当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上造成决定性的影响。这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并不见得一定是坏的。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阶段保护了你,对你有帮助。只是到后来,当你的人生环境改变时,过去这保护你的行为在新的环境里,反而变成了阻碍。
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改变的借口,因为,你的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过去原生家庭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负责任。但是,从今天开始,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你都要自己负责任。请记得:现在的你就是下一代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祝福,你要把它传承下去。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