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感情丰富的动物,家中物品难免会因念旧而越收越多。日积月累下,可能成为不容小觑的囤积。在我们未年老力衰,无法收拾局面之前,来一次循序渐进的整理,有其必要。
事实上,囤积最常出现在熟年阶段。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最新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首次将“囤积症”诊断标准独立出来,而五六十岁正是它好发的时期。当然多数人不到病态的程度,但许多因素都导致熟年这阶段展开囤积,一方面可能继承大量遗物,一方面是子女逐渐离家留下的痕迹,另一方面则是自己届龄退休,面对变动的不安,往往令人愈想抓紧不变的过去。
这几年日本延烧起“老前整理”的概念,倡导者阪冈洋子原本从事室内空间规划,亲眼见到许多老年人家里被杂物淹没,后来实际到照护现场,发现许多人其实很想整理,却因体力每况愈下而力不从心。
因此她在《老前生活整理,预约优雅后青春》一书提到“五、六十岁前就要开始进行老前整理”,最好在仍有体力、有精神、也有时间的阶段,一一将所有物品进行整理,才有机会安心养老,迎接优雅的后青春。
没有人希望在垃圾屋里终老,但为何每次整理总是效果不彰?其实,每个囤积背后都有它的故事,阪冈洋子认为,唯有回顾过往、展望未来,同时整理自己的心灵,对于物品的整理才有帮助。
囤积症个案:余生与杂物共活
林先生跟妈妈两个人住在一栋四层楼的透天厝里,总面积约80坪,但他们生活的空间却仅剩客厅里一张妈妈睡的单人床、一张林先生坐卧用的折叠椅,以及拨开报纸、衣物、废弃家电等杂物后勉强通行的走道。
林先生当然想过整理,然而,独力照顾90岁失智母亲早已累得他连洗澡、睡觉都没时间,于是,母亲的馀生、他的下半辈子,只能在如同垃圾屋的环境里挣扎。母亲失智、失能的现实逼得做子女的林先生必须与无止境的杂物共处,然而,更多时候却是父母无意识的囤积导致无力收拾,子女也担心。
《零杂物》的作者菲力斯(Phyllis)在继承妈妈庞大遗物后,非但难以心存感谢,反而大为崩溃,因为大量衣物、书籍、各式兴趣带来的杂物不说,光生活用品就十分惊人,卫生纸至少超过200包,还有一箱箱未开封的酱料、罐头。从此,她家更衣间瞬间成了妈妈的遗物间。
林先生、菲力斯并非个案,相信许多的中年子女正走在相同的路上,期待为父母创造更舒适的生活,却往往力不从心,然而,回头检视自己,是否也正在重蹈覆辙?
1)先检视内心
囤积,往往来自对变动的不安,对过去恋恋不舍。有只老虎从小被马戏团收养,被豢养在车子里的它应有尽有,永远不必担心明天,虽然每次看见窗外的草原就想飞奔出去,但当它终于可以退休时反而舍不得离开,很多时候还是会回到车里窝著。
不愿改变,常常来自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退休前,多数人的生活其实被安排得好好的:读书、工作、结婚、生子、养小孩…不必太思考该做些什么,生活就推著我们往前走,然而,一旦退休什么束缚都没了,很多人心里其实是慌张的,于是开始抓紧熟悉的东西。光看每样物品放在固定的位置就觉得很安心,虽然不自由,但很舒服。加上华人大多念旧,许多物品虽然早已失去实用性,但它代表著过往情感记忆的连结,这对许多人而言很重要。如果囤积的行为并不干扰生活,其实无需禁止或改变,硬丢东西反而只会刺激不安全感上升,让人更退缩、加速囤积。
所以当你真正想要改变囤积的状态,该面对的其实是自己的内心,不是物品。
2)开创新生活
很多小朋友小时候会吸手指、抱著枕头蜷缩在一块,那其实是对妈妈子宫里的环境感到恋恋不舍。想戒掉孩子吸手指、抱枕头,一味禁止是没用的,而是要带他品尝不一样的食物、探索新世界。当他开始对新环境感到自在,旧习惯自然就戒掉了。而囤积,往往来自不安全感或念旧,应该尝试开创新生活。开创新生活不代表就要舍弃旧东西,而是要告诉自己,带著旧有的回忆跟力量一步步向前。也许开始走出去跟邻居互动、照顾孙子女、当志工、参加宗教活动…等,慢慢帮生活找到新的重心,建立起新的人际连结,看见自己新的价值。当你开始对新生活感到满足,旧有的依恋自然就会降低,才有割舍的可能。
3)踏实筑梦
新生活建立后,下一步就是创造整理的诱因。“对你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这是阪冈洋子在老前整理的讲座中最常反问听众的问题。得到的答案多半是健康、家人。问这个问题的目的,其实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好好思考未来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囤积的行为往往跟自己珍惜的事物是冲突的。菲力斯指出,囤积最容易造成的危害是火灾;被物品绊倒、压伤;容易出现呼吸道疾病,因为空气里容易有大量霉菌、尘?,而这些都跟保有健康的愿望是抵触的。此外,凌乱的空间也不适合家人朋友联络情感,不仅孙子女来玩可能造成危险,子女也会因为环境问题跟你闹别扭,反而伤害了最重视的情感。所以菲力斯建议,应该静下来思考自己的梦想跟现在的行为是否冲突,并著手进行改变。
4)整理也是修行
整理,不仅让空间变清爽,更是修炼内心的道场。菲力斯从整理母亲遗物的过程学会取舍。妈妈过世3年后,菲力斯家仍堆满母亲的遗物,她突然意识到不能再放任这些物品不断侵蚀自己的生活,因为“这样东西并不是这个人”,重新练习想著“该留什么”而非“该丢什么”以后,她只留下一件妈妈的上衣跟生前最后的笔记本,因为她晓得,妈妈早已活在她心里,从此,她放下愧疚、放下不甘,也放过自己。
精简物品的过程也让菲力斯获得脑袋的清明。从检视每样物品要不要带回家的修练里,应用到要不要吃下这个东西、要不要接这份工作、要不要花时间在这个朋友身上,后来她不仅瘦下8公斤,也更清楚哪些人事物才是要好好珍惜的。
台湾作家廖玉蕙则在整理老家后意外凝聚家人的情感。廖玉蕙笑言,没想到母亲过世后自己便活成了她,没事就号召大家回家,当姐姐生病倒下时,她也邀姐姐住下来养病,有空就南下做菜给她吃,有时姐姐会不好意思,廖玉蕙反而说:“上天是公平的,以前都让哥哥姐姐操心,现在他们老了,就轮到我来了。”
坐在重整后的庭园,她用“水到渠成”形容此刻的圆满。每当天气好,她就会坐在庭园里工作一下午,“望著一片绿油油、闻著桂花飘香、听著先生午睡传来阵阵鼾声、女儿喀拉喀拉打字,就觉得人生好美、好幸福。”
5)从容安排余生
随著年纪愈来愈大,不仅愈来愈无力整理,还将面对病痛、死亡。所以阪冈洋子也提醒:“老年生活并不是终点,还要进一步实践让自己能够从容面对死亡的老前整理,用平静的心安排自己踏上旅途的事宜,未来也不会留下遗憾。”
在日本,“终活”(临终规划)早已是公开讨论的热门话题,不仅是杂志连载的主题,也是电影跟电视剧的题材,而终活的规划大致包括:
▲财务规划:详细列出重要财产以及支配方式。
▲预立医嘱:思考生命末期到来要选择哪种治疗方式,例如签署预立医疗自主计划(ACP)、不施行心肺复苏术(DNR)。
▲后事交代:例如死亡想穿哪套衣服、鞋子,以及佩戴的物品。
▲丧葬通讯录:往生后想通知的亲友姓名、地址,以及不想通知的亲友。
▲葬仪方式:期待的丧葬仪式、规模、布置,以及墓地选购等。
若你正当熟年,就一起动手整理吧!这场整理,不仅是迎接退休人生的大扫除,更是一趟灵魂的洗礼,让你重新面对自己,修练内心,迎向无憾、圆满的后半生。
【关于囤积症】失控囤积需就医
囤积症(Compulsive hoarding)是一种强迫行为,患者难以丢弃物品,而且会过度购买或搜集,导致家中堆满杂物,而且他们往往缺乏自觉,不觉得囤积是有问题的。英国一位知名囤积者华勒斯(Richard Wallace)的东西堆到从谷歌地球(Google Earth)都能看见漫出的杂物,他最知名的事迹是囤了34年的每日邮报,叠到门框仅剩30至50公分的高度,他每天光爬到大门就要花45分钟!
不少囤积症患者同时合并焦虑、忧郁,需透过药物跟认知行为治疗双管齐下。面对失控的囤积,菲力斯在即将出版的新书中建议应考虑就医,同时找一个了解囤积者的人当清理教练,一方面协助减害,例如清出一条走道避免跌倒受伤,或者帮忙移开炉边的东西以免著火;另一方面也可以适时提醒,或者引导他去做其他可以降低囤积冲动的事;再一步步透过老前整理的技巧引导患者远离囤积生活。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