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是孩子一生的导师,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渐入佳境的孩子,也有越学越“笨”的孩子,其中关键,在于家长的教育方式。
有的家长非常重视早期教育,追著兴趣班跑。孩子最初跟同伴相比显得出类拔萃,但随著时间推移,有的孩子身上的光环逐渐消失了,做了这么多努力,孩子却越学越“笨”,这是为什么呢?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给一只玻璃箱中的青蛙投喂小飞虫,青蛙蹲在里面不用动,伸出舌头就可以吃到掉在上面的食物。几天后,科学家给玻璃箱上加盖了一块玻璃板,小飞虫放在玻璃板上,青蛙能看见食物,但是吃不到。青蛙开始怀疑自己的捕食能力,尝试的频率慢慢变小。一段时间后便不再尝试了,它彻底绝望了,认为自己永远也捕不到食物。科学家撤掉了玻璃板后,依旧在青蛙上方放置小飞虫,青蛙只要正常捕食就可以吃到食物,但这时它已经放弃了尝试。
当孩子把事情搞砸时,家长和老师有意无意的评价、小伙伴有样学样地说“笨蛋”、周围伙伴鄙夷的目光…再加上确实没把事情做好的事实,这些负面讯息统统会被孩子接收,影响他对自我的认知。
当孩子深信自己笨时,随之而来的就是自我怀疑情绪和自卑感,在潜意识的影响下开始拒绝新的事物。长期发展下去得不到纠正的话,他们将对学习产生无助感,丧失自信心,在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表现出一种消极状态,他人就会觉得孩子“越学越笨”了,而孩子可能真的会变得笨头笨脑,而且畏首畏尾…
以下几个常见的教养方式,会在不知不觉中“帮”孩子变“笨”!看看自己有没有踩雷。
【方式1】过早的起跑线、过高的目标
一些“望子成龙”的父母,本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打著“智力开发”的旗号,过早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不考虑孩子的心理和智商发展情况,一味分派学习任务,制定学习目标,给孩子规定高标准、严要求。
一方面,有些知识并不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能鹦鹉学舌地死记硬背一些,却不理解,所以并不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反而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乐趣,更失去童年的快乐。另一方面,家长给孩子设定过高的目标,又没有跟进讲解和指导,就会导致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学,每次尝试都失败,尽了力却总也达不到设定的目标,很少能体验到“赢”的感觉。这样,不用家长说,孩子都会很受挫,觉得自己很笨,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越来越没有信心。
【方式2】只顾“言传”,没有“身教”
很多父母会教育孩子健康作息、多读书、多看报,但是自身却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下班后玩电脑、看电视,熬夜进行各种娱乐活动。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决定孩子的高度,父母如果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就缺失了威信。家长不爱学习和阅读,就不能为孩子创造出一个好的阅读和学习环境,孩子自然也不会对书本感兴趣。
【方式3】死记硬背,不引导自主探索
很多时候,家长都会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把知识点“背下来”,没有为什么。孩子们不解其意,背起来也就相当困难,尤其知识量增加,这种难度就更大。身边很多这样的例子,幼儿园时特别聪明,一到上学成绩快速下滑。因为很多知识靠粗暴记忆可以解决,但上学课程难度增加,功课量增加,必须靠理解才能举一反三,单纯的死记硬背根本无法覆盖所有知识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失去探索思考的乐趣,孩子自然越学越“笨”。
【方式4】把“笨”挂在嘴边,负面暗示太多
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说起时甚至带著爱意。可是,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讯息。有时,望子成龙的父母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聪明”、“李阿姨的女儿都能用英语和老外对话了,她比你还小呢”;有时,父母在朋友、外人面前表现谦虚:“我儿子不行,很笨的”、“这孩子很没脑子的”…
如果家长总说孩子笨,势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定势:“我笨。”结果影响孩子的智力活动积极性,反而限制了智力的发展,学习上不去。整日被淹没在如此大量的负面暗示里,孩子怎么能不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真的很笨?
当孩子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他的潜意识就会产生“保护作用”,拒绝新的资讯进入记忆库,来保护主人的信念是对的。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爸妈这样做,让孩子越来越聪明可爱!
允许孩子失败: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要保持平常心,安慰孩子,陪孩子共同反省。反省的方法是先听孩子的想法,正确的及时赞赏,错误的委婉提醒,切忌训斥、挖苦。
保护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句话已成老生常谈,却仍被很多父母视若无睹。如果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越学越爱学,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提上日程上吧。
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不断发现孩子的进步,并让孩子也看到自己的成绩,从而使之保持对世界、对探索、对学习的热情,并树立自信,积极前进。
孩子是爸妈的一面镜子:
如果孩子懒惰和依赖,那是因为爸妈替孩子做的事和决定太多了;
如果孩子撒谎、骗人,那是因为爸妈不够宽容,喜欢惩罚孩子。
如果孩子冷漠,攻击他人,那是因为爸妈对他的讽刺和冷眼太多。
如果孩子喜欢谴责别人,那是因为爸妈平时对他批评过多;
如果孩子喜欢对抗,那是因为爸妈对他处处强制;
如果孩子凡事喜欢抱怨,那是因为爸妈总是挑剔他;
如果孩子不够善良,那是因为爸妈缺少同情心;
如果孩子不愿说心里话,那是因为爸妈爱捉孩子的话柄、翻老账;
如果孩子不辨是非,那是因为爸妈没给孩子自主和思考的机会;
如果孩子不喜欢自己,那是因为爸妈对他缺少接纳、认可和尊重;
如果孩子很自私,那是因为爸妈对他太溺爱,要什么给什么。
如果孩子很自卑,那是因为爸妈对孩子总是失望,不能耐心鼓励。
孩子有多聪明 母系基因来决定
孩子聪明原来要多谢妈妈?有多个外国研究指,母亲的智商,决定孩子的智商,而且孩子与妈妈的感情深厚的话,对大脑发育更有帮助!
美国的莱尔克教授(Robert Lehrke)指,母亲的基因决定她的孩子有多聪明,父亲不起多少作用。因为智力基因由X染色体携带,而妈妈贡献两条X染色体,爸爸却贡献一条。另外,有一类基因被称为“条件基因”,当中有些基因要来自母亲才能发挥作用,来自父亲可能会失效;有些则要来自父亲才会启动,来自母亲会失效。而研究人员相信智力基因这一“条件基因”是必须来自母亲才能发挥作用。
期后有英国研究人员用经过基因改造的老鼠进行实验后发现:母系基因格外多的老鼠头大、脑大但身躯小;父系基因格外多的老鼠则脑小、身躯大。他们在控制老鼠的饮食习惯、记忆等各种认知功能的情况下,在它们大脑的六个区域中,找出了只含母系基因或只含父系基因的细胞。其中,含父系基因的细胞积聚在大脑边缘系统各部分,该系统涉及性、食物和挑衅等功能。但研究人员在负责推理、思考、语言和规划等高级认知功能的大脑皮层,却没有发现任何父系细胞。
大家可能会质疑人类跟老鼠的生理结构有太大差异,结论不能作准,所以之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了更贴合人类的方法来探究智力。他们从1994年开始采访了12686名年龄在14岁至22岁之间的青少年与青年人,发现由老鼠实验得出的推论在现实中是成立的。尽管把参与者的受教育程度、种族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都考虑在内,团队仍发现预测智力的最可靠指标是母亲的智商。
母子情深 有利发育
在非遗传性的智力部分,母亲也扮演著极其重要的角色。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母子间的感情深厚程度对大脑某些部分的发育十分重要。他们花了7年时间观察分析了一批母亲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后,发现跟那些与母亲感情淡薄的孩子相比,情感上有依靠、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孩子在13岁时的大脑海马体要大10%。海马体是大脑中与记忆、学习、压力反应相关的区域。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亦发现,与母亲感情深厚的孩子,在两岁时性格较坚毅,在解决问题时较少出现挫折,能应付较复杂的游戏。研究人员解释,这是因为与母亲深厚的感情,能够给予孩子敢于去探索世界的安全感和解决问题的信心,而且这些母亲会给予孩子更大的支持,发挥他们的潜能。
不过,研究也清楚地证明:遗传并非智力的唯一决定因素。据估计,只有4成到6成的智力是遗传的,还有差不多同样比重的智力取决于后天环境。而且,父亲也能在育儿过程中扮演跟母亲同样重要的角色。研究人员指出,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除了需要理性分析的能力外,直觉和情感都非常重要,而这些特征是由父亲的基因遗传得来的,对于释放潜在智力也非常关键。所以,父亲们不必失望!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