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有几个兄弟姐妹或是有几个孩子,想必你一定知道,当家里有超过1个孩子时,就一定会出现吵架的局面。这时家长最为难,无论如何“裁决”,都会有一方受到伤害,那么孩子吵架时,谁该来当裁判呢?
“你有兄弟姐妹吗?小时候跟他们吵过架吗?”访问开始时,教育工作室彼课所首席执行员郑珍珊忽然抛了这个问题,让记者愣了一下。她笑说,自己小时候也跟自己的兄弟姐妹吵架,甚至打架,但这些丝毫不影响大伙儿之间的感情,长大后只要有时间在家相聚,都会聊到深夜,丝毫没有被儿时的“吵架”影响。“那是因为我们的父母从不介入我们的争吵。”
郑珍珊指出,很多孩子在争吵时都会找家长投诉,但家长需要处理的不是争吵的事件,而是孩子的情绪。“父母请不要当裁判者。”许多时候,孩子的争吵不是因为玩具本身,而是因为事件引起的情绪感受,譬如原本是一人玩一次,但其中一方连续玩了几次不让另一方玩,因此开始争吵。其实孩子介意的并不是要与他人分享玩具,而是玩的次序。家长要做到的是同理他们当下的委屈、伤心、生气等情绪,然后询问他们想要怎么做,让孩子自己处理。譬如:
妹:“姐姐霸著玩具不让我玩!”
妈:“姐姐霸著玩具,让你心情怎样?”
妹:“她太霸道了,我不想跟她玩,我要玩其他东西。”
妈:“好,那就先不和姐姐玩,你玩其他玩具吧。”
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同理妹妹的情绪,让她自己选择现在想要做的事,而不是说:“某某不乖,不跟妹妹分享。”她指出,在争吵中无论谁对谁错,都不该在孩子的身上贴标签。郑珍珊认为,吵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让他们懂要如何去拿捏底线。她的两个女儿也会吵架,但她们知道吵架后不跟对方说话,就没人跟自己玩,因此很快就会和好,然后玩在一起。
4大口角因素
每个人都有情绪,小孩也不例外。关系里的冲突都关于情绪,而不是特定的某件事,所以解决手足冲突的最佳方式,就是处理情绪问题,而不是事件本身。其实,小打小闹对孩子来说很平常,很快就能和好;一旦家长介入,情况就会变得不同,甚至更糟糕。因此,郑珍珊认为家长需要有概念,了解孩子吵架的4大因素:
1.情感被忽略:当小孩觉得自己被忽略时,就会透过吵架来获得大人的关注。
2.太无聊:小孩在无聊的时候也会开始“找事做”,孩子之间会觉得斗嘴也是一种乐趣,但有时候会演变成吵架;有些孩子则爱玩,喜欢推来推去,这之于他们或许是一种乐趣,但在大人眼中就变成吵架。
◎建议:给孩子提供更多有趣的活动。
3.受到伤害:兄弟姐妹之间一定会有摩擦,很多时候,孩子们争的不是玩具本身,而是玩的顺序。因此当家长介入,“姐姐你比较大,要让妹妹”,“姐姐比较大,她比较会玩,先让她玩”这些话语都会让其中一方受伤,觉得家长偏心。
◎建议:给孩子灌输规矩。
4.累积的愤恨:如果父母一直介入,尝试解决孩子的问题或惩罚兄弟姐妹之间的斗争,譬如不管对错直接没收双方的玩具,或是责备其中一方不懂得像兄弟姐妹中的其中一人般懂得礼让时,将可能导致孩子之间产生嫉妒、不被爱、受伤和被抛弃的感觉,甚至会对父母亲或兄弟姐妹产生怨恨。随后不断地挑衅兄弟姐妹,寻找各种形式去保护自己,以发泄心中不满。于是会出现孩子刻意欺负被家长保护或称赞的孩子。
◎建议:避免贴标签和比较。
公平不等于平等
原生家庭的相处方式会影响下一代,譬如家长与兄弟姐妹是以暴制暴的方式相处,孩子可能会潜意识认为可以这样与手足相处。郑珍珊认为,家长应该先审视自己与兄弟姐妹的相处方式,再来教育孩子。她曾看过一个个案,母亲一直被家里拿来与姐姐比较,导致她一直追寻姐姐的步伐。后来她生了2个女儿,不想让小女儿“重蹈覆辙”,便将大女儿当作姐姐这个假想敌,把不满都投射在大女儿身上。“家长的反应会直接影响孩子们的手足关系。”
若是孩子提出要惩罚另一方,该怎么办?郑珍珊表示,孩子一般都不会选择以暴制暴,倘若有这样的要求,就表示他曾经看过或经历过如此的教育方式,才会有此想法。家长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可以告诉孩子:“我们的家庭不喜欢暴力,你可以选择拥抱他,或请他借你玩他的玩具。”从中让孩子学会不用暴力,而是用其他温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社会总要求父母要公平,但所谓的公平不等于平等,而是根据孩子的需求给予不同的资源。她举例,家长买了一个新的洋娃娃回家,让姐姐和妹妹轮流玩,但妹妹比较喜欢玩拼图,不想玩洋娃娃,那家长不需要强硬要求妹妹达到“轮流玩”的要求,而是让她自由选择。“家长需要根据自己每个孩子的特质和需求去做考虑。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他们的需求可以在家庭里得到满足,那纷争就不再是纷争了。”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