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风中学的工读生、半职老师、全职老师、代校长、校长到退休后义务帮忙,占邓日才近60年的人生,多次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时,深受大学教育系严师的影响,他坚持为独中和华教作出一些改革,期望不论成绩好坏的学生,都不会被忽略。
邓日才现年80岁,踏入其住家,客厅墙上挂满奖状,包括培中张雅山精神奖、沈慕羽精神奖、林连玉精神奖、教育局颁发的杰出教师奖等。
小时候,他住在森甲边界淡边,家就在山脚下的农地,自小羡慕穿著白衣白裤上学的书生。所幸目不识丁的母亲和在杂货店当店员的父亲,尽力让他和兄长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由于要帮忙照顾弟妹,他11岁才到培智华小上一年级,读了半年,因一家人被迫迁到新村,他转到打坡能宁华小。校长准许跳班到三年级,不过到了六年级,没有开班,他再回到培智华小。
“六年级毕业后,我到马六甲唯一的独中培风中学升学,寄宿友人家。当年学费每月10令吉,数学老师问我要不要帮忙,免交学费,我就这样当起工读生,负责各类杂事,驱赶校园草场吃草的牛只、收学费、整理账目等。”
这些杂事一些人认为不起眼,但对他而言,从基层做起并不吃亏,且是好经验。中学毕业后,充满理想的他尝试报考南洋大学文学院教育系,成功被录取,靠助学金,加上念师训的太太黄秀琴、亲友及培风中学董事资助,顺利完成4年的大学课程。
“大学第一年念了3个月后,教育系的教授严元章虽严格,也加深了我对教育系的兴趣。那年我也当了教育系的工读生,申请助学金。第三和第四年是培中总务张雅山带我见董事,筹了几百令吉学费。”
大学毕业后,邓日才回到培中执教,当过训导主任,也曾留职停薪,以考取马大教育专业文凭,并成功获教育局录取到国立中学教书。
不过,1974年时任校长移居国外,培风中学无人掌校,张雅山多次要求他回校填补校长职缺。
“当年我还年轻,担心与董事们看法不一,所以拒绝。经他多次要求,我写一份建议书,列出22项办学原则,以为不会被接受,没想到他们接受,还在培风中学1975年开学典礼上公布。”
董事原本要给他3年聘约,但他只答应担一年代校长,作为对母校的回报。如他所料,做了一些改革后面对人事纠纷。最终他仍留下,认真掌校,直到55岁提早退休。
他说,不认同独中校长“不是人做的”。独中校长是人做的,但不是普通人能做,因为除了应付学生、董事、教职员外,也要周旋于校友、捐款人之间。
孩子有成就 工科生家长感激
邓日才拿起原子笔,在纸上画出教育统计学的分配曲线说道,普遍上大约20%是成绩好的菁英,70%是普通生,10%是成绩较弱的学生。许多人不了解这项理论,在办教育时,只看到资质。
他认为,西方及传统教育管理可兼收并蓄。他在拟定办培风中学建议书上列出的首项办学原则,是除了文、理、商科外,还开办工艺科,让该校成为综合中学。
“因材施教,我们不能忽略各别学生,要面对全体学生,才能把教育办好。工科生脑袋和手脚灵活,有礼貌有义气,积极回馈独中。偶尔在咖啡店遇到前工科生的家长,他们感谢我建议开办技职教育,让孩子有好成就。”
1987年,培中成为首个开办工科的独中,更带动全国独中。提及此事,他嘴角上扬,精神奕奕。
他强调,独中要永续经营,有赖华商的支持。学校培育华商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增强华人企业经济,他们才有能力捐钱回馈独中,这是重要的关系链。
“发展最快的国家,技职教育学生占40%至50%。随著工业革命4.0的到来,人力资源部今年与董总签署合作协议,让独中技职科学老师到该部受训考取证书。我呼吁全国独中把握这个机会,因为这是受我国承认的证书,学生有更多出路,也留住人才。”
出版8书 畅谈教育理念
今年邓日才在行动党甲市区国会议员邱培栋推荐下,获甲州元首册封拿督勋衔。他念出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名言表达受封心情。
“以华教来看,这是政府对独中教育的一种肯定。有国才有家,有华社,才有华教。我的人生小体会是价值观要善良,要有耐力和坚强的意志,付出一生必然有所收获。”
邓日才对抱有理想,担任校长时期开始写出对教育的看法,至今出版8本个人作品,最满意的是《回归教育》。
“任何争论,不应受政治、种族、宗教等干扰,回归教育,才能看清问题。”
他正常筹划写出最后一本书,目前仅完成10%,希望这几年内可完成。
“毕竟教育多是冷门书,要找人赞助出版,再卖出去,并不容易。”
他坦言,尽管他与太太25年来,每天都练习智能气功,但随著年龄增长,精神和体力已不如从前,希望最后一本书可如愿完成。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