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的“Picnic”(野餐)一词出自法语“pique-nique”,指的是用手取食的小点心,念起来像在唇齿间轻盈跳跃,仿彿闻声便可见景。随著亚洲的台湾和新加坡加入野餐新浪潮,大型主题野餐接二连三举办,野餐已不再是私人活动。但,究竟野餐文化打哪里来,又何时开始?
野餐原先是贵族仕宦的娱乐活动,准备起来不比正式宴会少费工夫。西方中世纪,野餐起源于大规模狩猎后填饱肚子的户外宴饮。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许多皇家园林开放公众参观使用,野餐一时蔚为风行,成为印象派画家笔下另一种风景。
法国写实派画家马奈(EdouardManet)闻名遐迩的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震惊法国画坛,而喜爱捕捉光影的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内(ClaudeMonet)当然也无法抗拒野餐时阳光跳跃在脸颊与裙裾上的变化。17和18世纪时,贵族的野游已成为大师们的绘画主题,印象派画家多半都有几幅作品描绘公园内的游客,三三两两成群结队坐在草地上,呼吸著民主自由,享受中产阶级的小确幸。
19世纪中期,伦敦开始迅速工业化,恶化的环境迫使政府开辟许多公园来弥补市民的生活品质,在公园进行的户外野餐才逐渐蔚为风气。20世纪90年代,随著汽车问世,都市人的生活可以拓展到近郊,当时的人们流行在汽车上准备一个野餐盒,在户外找寻喜欢的地点用餐。
随著野餐盛行,野餐盒从19世纪中一直到20世纪中,塑胶工业开始发展前,一直是很蓬勃的产业。当时的人们可以选择的野餐道具、野餐盒种类相当多,而当时的野餐盒设计,主要是跟汽车的设计相互搭配。
助人逃命的野餐
说到野餐的历史,不得不提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野餐。1989年,在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举办的泛欧野餐(pan-Europeanpicnic),两国边境在开放的3小时中协助数百位东德人逃出。这项活动是两德统一的重大里程碑之一,同时让德国开始变天,掀开铁幕。
擅闯禁区的聚会
近期红红火火的白色野餐节同样来自法国,缘起于1988年夏天,有一群年轻人突发奇想,想在不被允许的公共场所,比方说巴黎的圣母院或协和广场野餐,为了闪避警察取缔,在野餐的过程中,他们必须随时更换地点,也因此大家便约好穿白色的衣服以辨认彼此。
白色野餐会成为一项传统,延续下来,作为公共聚餐的优雅时尚,时间定在6月白昼最长的那一天,目前已在40多个国家流行开来。值得一提的是,各国的季节和气候并不相同,因此演变至今日,野餐会的时间,基本上是根据个别情况自由调整。
车站大厅就地开餐
今年5月,台湾男子在面子书上贴出和4名友人在台北车站大厅野餐的照片,摆出10多道泰式春卷、青木瓜沙拉等丰盛的泰国料理,引起热烈讨论。当天站长发现有人在大厅野餐,第一时间进行柔性劝导,但因为他们没有大声喧哗和吵闹,也没有影响到其他旅客的进出,所以最终选择尊重该“非常态性”的休憩行为。
事实上,在2013年,就曾经有3万多名客工聚集在台北车站庆祝开斋节,占据大厅开斋、野餐,一名检察官拍下画面,上传到面子书,引起热议,有人赞成,有人认为并不合理,希望能开放其他公共空间,解决客工的休闲需求。
当时,台湾铁路局台北站站长表示,车站是公共空间,只要不影响买票和旅客行走权益,所有人都能使用。铁路警察局也表示,候车大厅时常见客工席地而坐,但只要不妨碍他人权利,警察不会介入。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