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高楼一跃而下、少女服下农药、小六生在房内悬梁…对于长期忧郁的孩子而言,自杀并不是冲动,而压死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很有可能是身边挚爱的亲人好友。孩子也是人,也会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正视他们的情绪问题,才能避免悲剧发生。
积极沟通,不让负面情绪蔓延
无法忍受挑剔型主管、同事霸凌,还有排山倒海的工作量,你或许会选择跳槽;孩子无法忍受父母、的管教、老师的严厉批评,还有同学的取笑,他们或许只能选择跳楼。在孩子别无选择之前,身为父母及师长,你可以做些什么呢?
2017年,马来西亚国民健康与发病率调查的数据显示,国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感到担忧。自2012年开始,国内青少年的自杀行为有上升趋势,其中以中一的学生居首;另外,针对13岁至17岁的青少年调查显示,每5人就有2人患上焦虑症(39.7%)、1名患有忧郁症(18.3%)。
父母在预防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教育方面,一些父母偏重于孩子的课业,强逼他们考获A的心态,往往是导致孩子出现社会情绪问题的根源。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而父母没有及早发现或置之不理,将可能是压死他们的最后一个稻草。
儿科专科医生拿督祖基菲里(Dr. Zulkifli Ismail)在积极亲子关系活动中提及:“时代转变,电子产品成瘾也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照顾,或是担心孩子因没有手机而被霸凌,就会给孩子使用手机。“父母应该在给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权衡轻重,必要时教育及督促孩子,避免他们网络成瘾,多与他们沟通可减低孩子患上情绪问题的机率。”
电子产品再先进,也不应取代家庭教育
如今许多家庭需靠双薪才能维持家计,在无人看管孩子的情况下,父母只好把孩子送到安亲班或才艺班,一来可以解决照看问题,二来认为孩子可学习更多新事物,长大后更具竞争力。发展儿科专科医生拉吉妮(Dr. Rajini Sarvananthan)表示:“太满的行程将导致孩子没有喘息的空间,父母之间的攀比心态也将延伸至孩子,让孩子产生压力、焦虑的情绪。”
为了弥补孩子,有些父母选择以电子产品作为补偿。如果孩子没有电子产品,也有可能会被同学取笑。拉吉妮坦言:“父母想要给孩子电子产品是没有问题的,重点是如何控管他们,包括上网时间的长短、浏览的网站等等。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对电子产品上瘾很可能导致他们荒废学业。再加上父母施加的压力,这将是个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有些父母反映,现在有许多小朋友都是靠网络来找资料,如果不给孩子学习使用电脑或手机,将可能导致他们落伍。拉吉妮对此发言:“不要低估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尤其是科技方面。如果他们和父母一起学习使用电子产品,分分钟孩子比父母更懂得运用及操作。电子产品什么时候都可以使用,但错过了与父母共处的黄金时间就无法挽回了。当我们可以自己教育孩子时,为何我们需要靠电子产品取代?”
亲子缺乏沟通让孩子无从抒发内心的情感;而遭到父母忽视会令他们更难受。儿科专科医生拿督祖基菲里指:“许多父母认为现今的孩子很幸福,资源如此充足的情况下,为何还会感到压力。父母要认清,孩子与自己的成长环境及方式不同,现今的社会比以往更竞争,课业也更有难度。父母应该同理,并且多与孩子对话才能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掌握应对逆境的能力
我国近年来常出现学生因不堪学业压力而自杀的新闻,很多人都会发出责怪死者的声音:“一定是草莓族,一点点小事就想死。”、“有得读书就很好了,不像我们那个年代的人都没有机会,真是不懂得珍惜!”
临床心理学家伍来运表示,自杀是一个人最绝望的决定。在亚洲父母的心态,孩子一定要考获A才能有出息。成绩及分数是孩子学习的推动力,但往往也将孩子推向死亡边缘。“一些高中生必须依靠奖助学金才能上大学,但要继续享有奖学金的条件之一,就是要考获好成绩。对这些初上大学的孩子来说,除了要面对学习及生活环境的改变,还有课业上的压力。如果没有好好地管理压力问题,将会演变成心理负担及情绪问题。”
伍来运强调,成绩并非用来定义一个人的价值,而是在求学过程中得到什么才是学习的价值。“撇开成绩,我认为师长更应该灌输正确的观念给孩子。尤其是教导他们适应能力(Adaptive Skills),无论遇见任何困难,只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则能迎刃而解。”
儿科顾问及青少年医学专科医生狄亚哥尔(Dr. Thiyagar Nadarajaw)补充:“学校教导的是学术上的知识,但师长也应该著重教导他们课业以外的道理,如:时间安排、情绪管理、应变能力、领导能力等等。让他们从小有面对现实世界的心理准备,那他们也能够自行调适情绪。”
别轻视孩子的情绪问题
人手一机的时代带给我们通讯的便利,但也切断了人与人之间真实交流的机会。心理与家庭治疗师巴瓦妮(Ms Bawany Chinapan)说:“或许孩子有踏出家门,但这并不代表他有和别人沟通。就好像我们在搭地铁,人与人很贴近,但每个人都对著手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也不算是交流。”小孩接触电子产品是迟早的事,无可避免,父母在这一个部分需好好把关。“如果发现孩子沉迷于某种事物,在问题恶化之前作出干预。很多时候,孩子只是为了找寻情绪出口或寄托才会对网络上瘾,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及倾听就能避免。”
狄亚哥尔指:“除了孩子,其实更应该做出改变的是父母及师长。孩子回到家看见父母玩手机,他们也会有样学样。建议假日时,父母可以带孩子出外跑跑跳跳,进行户外活动。减少手机使用率,也可以培养亲子关系。以新事物满足孩子的好奇心,那他们对网络虚拟的世界也不会有太大的依赖。”
精神科专科医生袁德和则强调:“一个人喜怒哀乐是很正常的情绪,如果发现孩子长时间封闭自己,父母应该要采取行动,可以带孩子谘询心理辅导。如果已经确诊患上忧郁症或焦虑症心理疾病,则需考虑用药或其他治疗。”
他补充:“青少年尤其是12至18岁,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很脆弱,容易受到外在影响而导致身心健康问题。在发现孩子有忧郁、自残等异常现象,一定要严正以待!别把孩子的情绪问题当成是小事,叛逆或许会随著心智成熟而减少,但情绪问题并不会因为孩子长大了而消退。或许会更深远地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未免悲剧发生,理应找专业人士治疗。”
专家叮咛
“孩子与父母成长的方式不同,应该同理孩子境况,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儿科专科医生拿督祖基菲里(Dr.Zulkifli Ismail)
“父母应教会孩子课业以外的道理,增加他们时间管理及应变能力,协助他们做好面对现实社会考验的准备。”儿科顾问及青少年医学专科医生狄亚哥尔(Dr.Thiyagar Nadarajaw)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应该靠电子产品,真实互动才是健康的交流方式。”心理与家庭治疗师巴瓦妮(Ms Bawany Chinapan)
“给予孩子空间喘息,千万别错过了亲子互动交流的黄金时间。”发展儿科专科医生拉吉妮(Dr.Rajini Sarvananthan)
“喜怒哀乐是正常心情,但大幅度的情绪波动就是生病了,必须及早治疗避免悲剧发生。”精神科专科医生袁德和
“成绩不能代表一个人的价值,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期待强加在孩子身上。”临床心理学家伍来运
自杀前征兆
■频频说想死/不想活了
■曾上网搜索自残自杀的方法/已经开始自残
■告诉他人自己被遗弃忽视,或一直处于悲伤状态
■睡眠习惯突变,睡觉时间可能缩短或突然睡太多
■情绪波动很大,容易陷入愤怒、忧郁等负面情绪
■容易表现出紧张、焦虑、盗汗等症状
■过量饮酒或滥用药物
■出现暴力倾向,扬言想报复
父母该如何做?
■加强情感教育,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经常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
■父母的压力不要强加在孩子身上
■减少孩子课业上的期待,不要有攀比心态
■给孩子足够的休息时间,不过分安排行程
■控管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及内容
■多到户外走动,增加交流,让孩子信任父母
■谘询专业人士的意见/接受辅导、心理治疗
【辅导求助热线】
Befrienders心灵扶助会(24小时):03-79568145
爱心线(周日至周五晚上8时至晚上10时):03-79815300/5301
生命线(周一至周五晚上7时至晚上10时):03-42657995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