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因癌症去世,父亲患精神疾病,姐姐强大却冷漠,唯一相依为命的哥哥因抑郁症自杀。19岁的塔拉人生所有的黑暗汹涌而至,她也曾想一了百了。但她觉得,既然活著,一定有什么更值得留恋的美好事物。于是,她又想办法活下来了。

这是一本在中国被书名辜负了的书。《虽然很想哭,但更想喝一杯奶茶》,这是责任编辑中了目前中国出版界“非主流痛经文学风”的最佳示范。中国有位笔名王左中右的文字工作者写给出版策划人的一封信中,提出中国荒谬出版现象,把一本好好的书取个不相干的书名,例如鲁迅作品精选集被冠上《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一点都不鲁迅;沈从文作品集获名《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莎士比亚的书名是《如果世界和爱情都很年轻》;纪伯伦的书名是《我的心只悲伤七次》,像极了目前流行的三流言情小说书名。信件中,王左中右地将这种命名风格定义为“非主流痛经文学风”。

这本英裔作家塔拉拉尔(Tara J Lal)私小说,英文原著《Standing On My Brother's Shoulder》,直译是《站在我哥哥的肩膀上》。

全书没有一个篇章写奶茶,哭泣的篇幅倒是很多。

这是用了30年走出悲伤的故事。塔拉有多重身份,倒叙开始时,她是一个消防员,她在清理一个坠楼自杀现场。用水笔清除血迹的同时,她望向那人纵身一跃而下的窗台,她想起了哥哥。

这是一个家族的悲伤故事,塔拉的父母都是优秀的知识分子。印度裔的父亲有双学位,是个医生;母亲是英国人,广播公司的文献研究员。他们有3个孩子,分别是大女儿乔、儿子亚当,以及小女儿塔拉。

这个看起来完美的家庭,有一股阴影笼罩著。父亲被发现有精神疾病,扛起家计的母亲被诊断出癌症。母亲后来在塔拉13岁那年去世,乔急于摆脱这个家,父亲长期思觉失调,只有亚当和塔拉互相依靠,亚当非常优秀,不论外貌学业都亮眼,一直是父母最大的期望,他考进牛津大学,却郁郁寡欢;他曾经用空档年到印度旅行,印度的贫穷让他震撼不已。敏感体质的他一点点把黑暗情绪储存在身体里,最后负荷不了,从宿舍的窗台跳下去。

那年,塔拉17岁。从此,那块家族的阴影,跟上了她,她浑然不知。就像许多抑郁症患者的心声,没人觉得我病了,他们只是觉得我想太多了!

她把哥哥亚当的那一份人生一并活下去,亚当好像在看著她生命中每一个时刻。

因为爱情,她移居澳洲悉尼,上大学拿了物理治疗师的文凭,但生活总过得一塌糊涂,无法拥有固定感情生活,不敢和人说家世,她也很想死去。

幸好寻找心理治疗,救了她!久病成医,她也开始修读心理治疗课程;转行当消防员,火灾现场、粗线条的同僚,居然让她对生命有了全新的看法。于是她开始写这本书,研修防自杀课程,公开分享演讲,在防自杀团体里工作,终于把哥哥从自己的肩膀上卸下来。

“我不再缅怀生活从我这里拿走的东西,我只看见它给与我的。”简单的人生加减法,塔拉人到中年才明白,《站在我哥哥的肩膀上》非常写实,文字简单,经历震撼,易读能共鸣。对于情绪困扰的人们,可能是自救的安全口。

遇到自杀倾向人士时,塔拉给的一点建议:

该做:

◎问对方现在的感受如何。
◎倾听并表示支持,但不要批评对方。
◎提到“世界”并询问“你有没有自杀的想法?”
◎让对方知道你关心他,并想要提供帮助。
◎知晓情况提供帮助。
◎陪伴。如果你不知道该说什么,倾听就好。
◎鼓励对方处在安全的环境里,拿走可能会造成自我伤害的东西并确保他一直处在有人陪伴的状态。
◎协助他写一份关于生命中积极事物以及在乎的人的清单。
◎注意警告讯号,如不寻常的行为变化或对方说“让我一个人静一静”之类的话。
◎寻找可以提供的帮助。/如果对方同意,陪伴他赴约。
◎与对方建立一个支持计划,罗列好朋友及家人的联系方式,心理健康热线电话及24小时服务热线。
◎让对方知道有自杀想法是需要精神治疗的。
◎参与公认的自杀预防培训课程。

不该做:

◎评头论足。要知道感受是没有对错。
◎避免谈论自杀话题。
◎对对方的话表现震惊。
◎告诉对方怎样是对他最好的。
◎教育对方人生的价值。
◎试图用内疚或威胁防止对方自杀。
◎发誓保密。
◎试图获得对方允许后再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