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为了参加本土文创市集,摆摊售卖亲手制作的陶器,张美满看到家里长期囤积的作品,犹如小仓库,遂以筒仓的英文“SILO”作为品牌名称,开启手艺人生涯。
第一次摆摊,张美满的作品就获得不少顾客喜爱。“有对夫妻在摊位附近周旋数次,给我特别多的鼓励。另有一位老师,买了两个杯子回家,欣赏一整晚,迟迟不舍得用。还有一位中年男子,在市集逛了3圈就停在我的摊位买了3次,临走前又专程过来再买一次。”张美满将这些收藏她的作品的人称为伙伴,他们的快乐是她坚持下去的动力。“我当时只是抱著姑且一试的心态,没想到一玩就是好几年。”
张美满同时也是一名拥有超过30年经验的室内设计师,毕业于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多年来累积的艺术与美学涵养,对制作陶瓷和经营品牌非常有帮助。然而,陶艺对她而言,始终是兴趣,而非事业,“我不把自己挤进商业圈,少了预期得益的盘算,便能随遇而安地做自己喜欢的创作,并将价格定得便宜一些,好让自己的作品有机会走入大家的生活之中。”
陶艺制作流程繁复,每一步都马虎不得。首先,陶土需经过练土将空气排除,再以捏陶和拉胚等不同方式塑形。胚体阴干后,先在摄氏750至800度下素烧。用釉料进行彩绘后,再于摄氏1200度高温下釉烧。由于采用煤气窑,因此在窑烧的过程中,确保时间与温度掌握得宜,对张美满来说极具挑战,“早期失败率非常高,这非常考验个人的耐心和意志力。”
而最让她著迷的,莫过于专注拉胚时,心神入泥的状态,“陶土在手心、指尖徐徐滑过时,所带来的感受,岂止是‘疗愈人心’四字足以形容。”陶艺不仅仅是消遣,更是在丈夫患上重病后,带领她走过人生空巢期的情绪出口。
将“美”带进日常
张美满所制作的器皿多属粗陶,乍看之下,表面粗砺,亦无亮丽夺目的色彩,却给人一种纯朴的感觉。它们大致可分为两类,有的著重实用性,有的兼具美感。“我的作品都有限量,因此都带有制陶者的温度、精神与气息,这是商业化模式无法取代的。”
朴实的创作,无非源自踏实的生活。除了从日常生活与大自然中截取素材,旅游时在不同地方体验到的民俗风情,都一一汇聚成她的灵感源泉。“每个从容不迫的清晨,是我创作的最佳时机。”她相信,一个好的作品,是有灵魂、有生命的,会与人“对话”,产生共鸣。
疫情期间,除了利用空档以不同的陶土和烧窑方式进行测试,张美满也有机会教导特殊儿制作陶器。“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特殊儿,虽然一开始在沟通上有些困难,但只要付出更多耐心与爱心,获得他们的信任后,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
“仓”,是在不起眼的角落里,有无声的堆叠、扎实的积累。对张美满来说,质感生活是在自己有能力的范围内,过自己想要的日子,同时别忘了将“美”也带进日常。
面子书:@siloceramicart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