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月,攸关吉隆坡之功臣,真真假假的新闻似乎很多。钦定的版本,民间的论据,都有迥然不同的发现。历史学者阿布拉扎卢比斯(Abdur-Razzaq Lubis)新著《素丹莆亚沙──吉隆坡的开埠者》(Sutan Puasa Founder of Kuala Lumpur)所言,亦然这样。

《东方日报》报道,阿布拉扎援引曼代林的文献指出,1803年至1845年的苏门答腊巴德里战争(Padri War)结束后,素丹莆亚沙跟随族人从苏门答腊中部迁往吉隆坡定居,并在巴生河上游,建立了小镇云云。

说是这样,一心一意想判断历史的起点,殊是不易。若往前追溯,素丹落脚这里前,周遭是否已有部落聚居?若非,是谁决意将此命名为“巴生河”呢?据此推想,想必还有一位早于素丹之前的founder,早一步抵达。

何况,founder者,查英文之字根,其实又带有找到的意思。仅仅找到,显然不一定是开埠者。一旦对照了叶亚来之前,吉隆坡存有的原始面貌;谁才是推动吉隆坡现代化的神手?

不管怎样,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和地理系皇家教授泰瑞麦基撰写本书前言,另有这一段说明:殖民统治定义固定边界之前,东南亚的历史有了辩论的缝隙。既然如此,历史最终该怎么注脚,各异的时段吉隆坡的参与开发者?

我们暂且设想,19世纪初素丹确实来到此地;但是,那个素丹和家人一起生活的那一片土地,显然不是大家后来所看到、认识和理解中的“吉隆坡”,而是一个“小镇”。那么,怎么说他是吉隆坡的开埠者?

这么一问,可知素丹占据的地盘,或是今时“吉隆坡”界定的一部分;然则,他的足迹,或者不及伸展到小镇之外的地段。当然,叶亚来之后,沧海桑田,素丹还会认得他记忆中的吉隆坡吗?

杨善勇

时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