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孩子,很少有不上才艺班的。钢琴、小提琴、芭蕾舞、画画、象棋、西洋棋、柔道、跆拳道……十八般才艺,应有尽有。一三五、二四六,除了往返学校,参加课后补习,还得想办法安插各种才艺学习,有时情况需要,就连星期日也得用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忙孩”。父母亲也因为往返接送,而把许多时间花在路上奔驰,成了台湾著名亲子作家李伟文所戏称的“计程车父母”。

这股学才艺的风潮始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益发蓬勃。对孩子的才艺教育,父母同样不吝给予最大限度的投资。在我视野所能及的范围,很多孩子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为才艺课忙,最常见的选项有音乐、舞蹈、绘画。音乐中又以钢琴、小提琴最为普遍,只是并非每一个孩童都能坚持到底。一个不小心,就演变成亲子之间的拉锯战,导致家庭关系紧张,比起当“计程车父母”更为伤神。

应以孩子兴趣为考量

方向不对,跑得越快,只会离目标越远。在我们心甘情愿当“计程车父母”之前,不妨先弄清楚为什么要让孩子学才艺?即期待孩子从中收获什么?所选择的才艺课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与特长?是因为父母觉得“需要”,“重要”,还是孩子自己“想要”?如果只是抱著“反正多学不会坏”的心理,跟著大队报名,只顾著付学费,忙载送,而不考虑孩子的兴趣所向与学习负荷量,只会适得其反。

才艺教育应该以孩子的兴趣与特长为首要考量。我们追求“全人教育”,即强调开发个人潜质,促进德智体群美的全面发展,但不要求“全能教育”,一个孩子并不需要琴棋书画样样通。热衷文学,也酷爱绘画的英国政治家温斯顿·丘吉尔,曾根据切身经验分享:“要想获得真正的快乐与安宁,一个人应该有至少两三种爱好,而且必须是真正的爱好。到晚年才说‘我对什么什么有兴趣’是没用的,这只会徒然增添精神负担。”

心理学家也建议,每个人必须拥有至少一种爱好,而且最好是“强烈”的爱好。因为它将成为获取快乐的途径,增加收获快乐的机会,也有助转移与缓解不好的情绪。

为此,不管把孩子送往音乐班、绘画班,还是舞蹈班等,比起技术技能的训练,还有是否通过考核,获得能力认证,更重要的是兴趣的培养,还有情感的体验与发展,让孩子透过艺术熏陶,得到心灵的滋养,增强对周遭事物的感受能力,变得更爱生活,也更爱自己!

陈诗蓉

3个孩子的妈妈,师范学院讲师,阅读推广人。著有《旅欧母子》,《教育可以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