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香港连续剧挺火的。没有大卡士,但却凭著扎实剧本、写实剧情,而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由龚嘉欣、罗天宇、王敏奕、石修、白彪、龚慈恩等人参与演绎的都市情感小品剧《香港爱情故事》,之所以引起共鸣,因为很贴地,你我都可能像剧中的角色一样,为生活、房子、工作忙碌奔驰,更道出了香港几代人的爱情问题。

尤其是陈汉声(白彪饰)和莫少霞(龚慈恩)这一对已届花甲之年的夫妻之相处模式,写实的戳穿了所谓“男主外女主内”刻板性别分工之悲哀。

人称“霞姐”的莫少霞虽默默为家庭付出30多年,但这位持家人(Homemaker,意即主妇或主夫)的贡献却不被尊重,更被丈夫骂是“蛀米大虫”,完全漠视她多年的无酬劳力。霞姐的故事仿若让我看到了很多持家人的人生缩影。

面对丈夫长年累月的言语暴力和精神霸凌,当霞姐咨询向律师咨询离婚时,丈夫竟这样说:“我养她那么多年,我一分钱都不会给她!”习惯了逆来顺受的她,也只是低声反驳说:“我日日做到像只狗,你竟然说我是蛀米大虫……”

贡献不受重视

虽然任劳任怨、一年365天无休,但基于无法为家庭带来有形的经济收入,所以很多持家人所付出的时间、精神、心思和劳力仿若变成了无形,还要仰人鼻息、被人颐指气使。

一直以来,持家人都被视为非劳动人口,但他们的劳动一点也不少:洗衣煮饭、打扫洗碗,一手包办孩子、丈夫和家庭的大小事务,而且既没有升迁也没有加薪,还要全年无休呢!

当然,并非所有的持家人都会面对霞姐的情景。一是双薪家庭越来越普遍;二是也有不少男性开始学会尊重和体谅另一半。惟,我们不得否认:现实中确仍有不少持家人活得像霞姐。

这一群选择在婚后全情投入家庭的女性(抑或极少数的男性),到底活得好不好?又有多少人活得像霞姐呢?很可惜,这方面并没有数据。

除了英国社会学终身成就奖得主安·奥克利(An Oakley)曾经发表过《看不见的女人》、《家庭主妇》等有关家庭事务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Housework)的书籍外,这方面的研究几近空白。

由此可见,不仅是经济领域认为持家人“不事生产”,持家人对学术界而言也毫无研究价值。这是非常可悲的。持家人虽伟大,但基于无法带来有形的经济而变成廉价的职业。

别再说:“我老婆(或某某)只是待在家,没工作”。没了持家人,家还成家吗?

梁洁莹

左手拿笔,右手拿麦的自由工作者。对新闻伦理、性别和劳资议题尤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