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马来西亚华社信仰氛围浓厚,自是大家有目共睹之事,尤其在华人比较集中的城镇,一年到头,不论在住宅或社区里,各种祭祀活动可谓接踵而来。乃至,部分华人实际上每天都要进行几次祭神祭祖之礼。一旦遇到什么重大问题或事件,更要向神明求助,间中涉及各种仪式和“宗教专职者”如庙祝、乩童、道士、和尚或“半专业”灵媒的服务。
至于思想和观念层面,传统华人的世界观中,神、鬼、佛、菩萨、精灵和祖先等,虽看不到,但都是“活生生”的存在,毕竟世界是“多维度”的,除了阴阳两界之分,还有神佛仙灵的境界。甚至,经常听到有人曾目睹这些非人间的“生命”,乃至曾亲历另一个世界。还有不少人声称曾与过世的先人有过“接触”,包括通过托梦、问米、掷筊之类。
大体上,华人相信神明和祖先等都有“赏善罚恶”的功能,不过一些鬼怪、精灵之类当然不一定那么“正派”,甚至还会害人或替人行恶。另外,善恶因果观虽古代也有类似版本,但后来尤其因佛教的影响,也很深入人心。总之,冥冥中自有主宰。具言之,这些思想观念对华人的生命观、价值观及伦理制度都有相当作用,于一定程度上还规范著其人的思想行为。
从家庭退守到庙宇
无论如何,随著社会的现代化,近些年来马华人不论在思想观念上或生活习惯上,是否依然与其传统信仰那么休戚与共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和思考的课题。当然,基于国家经济稳步发展,连带宗教建设和活动也越来越“大手笔”。许多地方的华社纷纷盖新庙或扩充、装修旧庙,于宗教节庆和祭祀方面也“搞”得非常热闹、壮观,甚至还发展到足可“申遗”的地步。是以乍看之下,20世纪以来的马华社总体上不见得更世俗化呗?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即便宗教场所的建设和宗教活动的进行显然都轰轰烈烈,但却很难由此论证马华社并没在世俗化也!毕竟,或许更重要的指标是在家庭层面。传统的华人家庭或家族实际上就是一个“信仰集体”,或可说“准教会”,祭祖和祭神对其成员的整个生活世界(包括精神)影响重大,诚如人们可能会在一些“经典”的峇峇华人家庭中所见到的那样。乃至,就算再“没文化”的普通华人家庭,逢年过节时的集体祭祀还是非常关键的。
可是,随著政经文教大环境的转变,今天的华人家庭,多少还维持著“准教会”的结构呢?恐怕许多年轻,乃至中老年一辈,基本上已不再信仰祖先和鬼神,家中还进行各种祭祀的,更属少之又少。如说“神台”在传统华人家庭中可是“标配”,但今天在新一代华人的家中则很难见到了。随著年老一辈离世,后代往往不知道如何在家中进行祭祀,乃至根本不屑进行。换言之,华人的世俗化或可在家庭层面得到最确凿的证明。
至于社区层面,一些地方的确还可见到众多华人不分老少地参与各种大型庙会,包括游神,不过到底多大程度上是出于信仰,而非仅在凑热闹、搞联谊、看表演,诚难以说准。甚至,部分主办单位还公开宣称是在办“文化庙会”,发扬“传统文化”,非“鼓吹迷信”,而一些文化人也确实在大力肯定、提倡这些活动的“去宗教化”——实际上即是世俗化也。
当然,一些庙宇似乎依然香火鼎盛,可见不少华人心中仍有神明,时不时都要“拜访”之,只是若信仰从家庭退守到庙宇(一些华人也干脆把祖先都安放在宗教道场,且甚少祭祀),而非生活中的日常依托、牵挂、典范及责任,那宏观而论,毕竟还是更加世俗化了。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