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宣布废除小学六年级检定考试后,引起了各方的讨论,其中一种反对的说法是考试拥有某种程度的公平性,不管你是校长儿子,还是丹斯里、拿督的儿孙,大家都必须要经过同一个考试、同一张试卷获得分数,所以你的身份不会影响你的分数。而所谓的校本评估则是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不够客观。

这种说法却是有欠公平,把考试评量一刀切,相信只要透过共同的试卷,一样批改标准的考试就意味著公平,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要讨论公平与否不能只是单纯从考试制度上面来思考,更应该将各种城乡差距、资源配置、社会地位等的因素纳入思考,考试只是学习结果的评量,而学习结果是建立在各自所获得的资源上,所以考试不仅不能反映公平,反而是凸显了城乡差距、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结果才是。

就以大家争相挤进的名校为例子,为何每年都有一堆家长绞尽脑汁想要将孩子送进所谓的名校?说白了就是相信这些学校拥有比一般学校更经验丰富和教学能力高超的名师,以及各种其他社区型学校无法比拟的教学资源,孩子如果能在名校内学习,就意味著比起其他人更有优势,成绩也可定比一般学校学生更好,这又如何叫做公平? 

城乡差异也是考试不公平的原因之一,只要我们回首过去一年多的线上教学,就可以发现城乡的网络基础建设的差异,对于城乡之间的线上教学成效的影响有天壤之别。雪隆等大都会区的网络建设完善,基本的网课需求都能满足,但偏远地区(如西马内陆西区、东马等地)的网络建设至今仍无法满足基本的上课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进行考试评量,所有偏远地区的孩子普遍都将是失败者,这怎么能说公平?

一个小贩之子可能晚上需要帮家里开档,一个农夫之子需要在课馀时间协助家里下田,一个工程师之子则把所有课馀时间塞满补习、才艺班,最后的考试成绩差异就能证明这三人的智力和潜能吗?有谁知道小贩的孩子每天睡眠不足,但他仍然努力地学习?农夫之子手作能力好,但就是数理不行,这能反映在考试成绩上吗?工程师的孩子能够考九十、一百分,但心中却恨死念书,都只是靠死背应付考试,从未理解过学习的内容,如此考试成绩又有什么意义?

又有谁知道考试制度折煞了多少爱因斯坦这类不适合学校学习模式,但却是能够改变世界的天才呢?

说白了,其实根本就没有所谓公平的评量方法,只有尽可能做到公平的评量方式,而考试其实根本上就与公平沾不上边,只是我们最熟悉,也是最简单的评量方法而已。或许我们今天的校本评估和多元评量还有很多需要改进,执行上也绝对比考试一刀切的评量方式更有挑战和难度,但至少能够甩掉仅用分数对一个人进行评价,不再把一个人简化成考试分数,以完整的评量方式发觉每个人的潜能,如此不是比考试更符合人性吗?

黄瑞泰

独中老师、隆雪华堂文教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