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新冠肺炎的爆发,让各界对于陌生及害怕的病毒产生恐惧感,面对医疗体系的不足,国盟政府还在摸索疫情的模样以及变化;在面对政权与疫情两者的挑战,政府似乎是在太多政治因素下影响了专业决定。

国盟政府在疫情中提出其中两个口号:我们照顾我们(kita jaga kita)和阿爸(Abah);前者是针对疫情,后者则是首相慕尤丁本人形象打造。但kita jaga kita 的口号感觉似乎已经失效,严格来说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之下,去年的“我们”变成现在的我,自己照顾自己(sendiri jaga sendiri)。

若还记得去年疫情爆发,华团开始募款购买医护人员防护设备,非营利团体提供不同的援助去协助弱势团体面对困境,也让我们彼此在去年抗疫中看见希望。但今年疫情的爆发,更多讨论的是个人本身要如何继续活下去,继续在疫情中寻找更多不同的工作机会,以及个人如何做好防疫措施。

为何会从“我们”开始转变为“我”?过去我们对于疫情的认知与认识极少,甚至对于要如何做好防疫设备,是否有足够的防疫设备的意识薄弱;当疫情突然来击我们的日常生活,除了保护自己之外,我们也在乎其他人是否得到相关防疫设备。但随著疫情时间的拉长,工作环境的变化,个人的生活模式,以及基本收入受到压迫时,人们更在乎的是自己如何在疫情中继续活下去。

去年疫情的突击让我们发挥团结精神,今年疫情的爆发让我们重新思考疫情中如何生活下去。在面对疫情年的磨合之下,最实际的眼前问题,就是工作环境安全以及收入。在面对不同因素的环境下,也迫使人们没有办法拿出更多的资源照顾其他人,反而是必须先照顾自己为主。

无论是第三波疫情尾声的爆发,还是第四波疫情的来临,政府显然没有太多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在面对病患激增下,医护人员不足、医疗设备短缺、防疫程序的混乱,以及政府失能等等;让人们在抗疫中面对更多的阻扰与困境。政府没有办法制止疫情的扩散,陷入混乱,又没有科学根据的防疫程序,到最后促成人民自己照顾自己。

在这场疫情下,从kita jaga kita到sendiri jaga sendiri,人们扮演什么角色?在这场疫情中是“我们”一起或是“我”个人自行进行抗疫?而政府在疫情中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除了发放金钱援助之外,是否在政策上提供更多的松绑与修改,去符合疫情之下国家与社会的需求?

接下来的挑战是,当政府没有办法迅速针对疫情的扩散对症下药;我们能做的就是“自律”的进行防疫措施,在疫情中寻找不同的生存方式,让自己继续生存下去。

黄振峰

东吴大学政治所研究生;关心公共事务与政党政治发展,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