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举办的儿童阅读营,有幸能成为英国当代著名的青少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提出的“阅读循环圈”实践者。钱伯斯“阅读循环圈”理论,提及阅读过程的三大环节:“选书——阅读——回应”。当然,此循环圈当中最为关键的是“有协助能力的大人”。“有协助能力的大人”乍看并不难当,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引发了我对此说法的一些思考。
读书会贵乎大人和小孩之间交流时的真情实感,作为一位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在读书会大人不该持著太大的目的和功利。当大人带著已设计好的话题来到孩子面前和孩子讨论,有时更多的是大人牵著孩子走。由于大人的主导能力强,所以孩子只有跟著走的份。这样读书会看起来完美,孩子们的回答,都经过大人的精心策划。当孩子不能抵达所设计的那个点时,大人便不断地“引导”,直到这一个环节结束了,方进行下一个环节,但这是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该做的吗?
在主持一场读书会时,大人对作品深入的解读是至关重要的。但哪怕讨论得再深,再广,大人始终是大人,离开童年这么多年的大人,对孩子的世界我们势必有些不了解的地方。
大人精心设计读书会的目的是达到了,但过程中视乎遗失了很多更难能可贵的交流。唯有大人在读书会放下身段,放下已有的设计,真诚地和孩子聊书,那才是一场真正的儿童读书会。换句话说,大人的读书会设计可比喻为全球定位系统(GPS)。大人透过对作品的解读在GPS设定了“目的地”,读书会进行的过程,行驶的方向和路线却得依孩子的反应和能力而行,GPS的角色充其量也只是行驶时对路线做出建议罢了。
读书会,不该像课堂一样,学生和教师一问一答,教师牵著学生或“引导”学生完成读书会的设计。作为一位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在读书会扮演的角色该是大人和小孩在阅读后分享阅读感受,内心的想法,作出互动,以读书会作为大人和小孩之间聊书的桥梁。只有搭建这一座桥梁,大人方能走进孩子的阅读世界,透过读书会审视对作品的“误读”,借助儿童的眼睛看世界,再一次寻回那颗遗失已久的童心。
“翻开一本书,打开一个世界”,这里头的“世界”承载的意义该是小孩、大人和书。三者是并肩齐行的。大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读书会设计者、主导者,小孩也不再只是尾随大人身后的跟随者。在一场读书会里,与其说希望孩子从书中读出什么,悟出什么,不如说是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中启发了我们。
犹记得在一场读书会的尾端,通过唱双簧,希望以这方式能激起孩子们对下一场读书会话题的期待和准备。场面被炒热了,孩子们对下一场读书会的话题开始期待了,但同时也被两位小孩识破说:“老师,你们在演戏!”如果当初处理的方式真诚邀请孩子参与,抛出问题,共同思考,让孩子们回去想想,我想一切会来得更自然、真实。一场好的读书会,大人和孩子的交流该是自然、真诚的。
【请继续支持我们,推荐下载东方日报APP】
Google Play:https://odn.my/android
HUAWEI AppGallery:https://odn.my/app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