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唐人街(China Town)坐落在帕丁顿区,常为许多海外华人一解乡愁。我走过它的中华牌楼,那上面挂著祝贺英女皇登基钻禧的布条。再往前几步,右手边情景引起了我的注意;街边一排六七个架子,看清楚都是放著华文报章,免费任由取拿。

我是一名新闻从业员,自然留意外国同业情况。现场看到的包括《人民日报》、《欧洲时报》、《新欧华报》、《华商报》及《华闻周刊》等,内容、编排及印刷均有一定水平,包括当地及中国新闻报导。适逢中国“神九”升空,第一位女太空人的内容图文并茂。

无奈,到底他乡作客,一般书报摊无法买到华文报。这样的处境,只因为英国华人少数、华文流通极其局限。尽管这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国度,但华人只有50万,占总人口0.4%;现实环境造成了华文报章流落街头。中国官方喉舌《人民日报》也要降贵纡尊,可见处境之艰难。

一个浪迹天涯的民族,守著一条街的思念;唐人街这般情景令人感慨。相比之下,马来西亚华文报业发展逢勃,不只走入寻常百姓家,也是各方领袖桌上的精神粮食,甚至生活良伴。

这是整个大环境,尤其是华人社会的坚持所造就的。

马来西亚华人在各领域发展,占有一席之地,并非平白得来。思之再三,只见华人社会诸事议论不休;从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我们天天有话说,甚至天天有得争、有得吵。

如果用外人的语气说,就是不明白为何这么会闹事。但是,如果你站在外国唐人街头,回想一切事故;这时你会感动,马来西亚华人就是这样不懈抗争,才得于保住权益,而把家园建设、把基业传承了下来。

我很想相信,做个顺民就有保障了。却又越来越相信,只有勇敢斗争,才能捍卫子孙前途。国情如此,我们需要时时看回过去、对照今昔,才能掌握全貌而识别正确路途。

这些年华人社会经历的风雨路途,有著华文报章扮演沟通角色、传达讯息,甚至作为辩论平台。

我走在伦敦唐人街的时候,仍然遥远听到有人典当华教的争议,风声雨声不曾停歇…民族事业一步一脚印,走到今天,走向未来。

伦敦唐人街的景象、人潮感受到中华色彩,餐馆保持著华夏风味,甚至有著马来西亚熟悉的身影例如Rasa Sayang招牌、炒粿条与椰浆饭。但是,华人社会的繁华就只在一个街区。如果要问路在何方,我认为唐人街即使再风光,也只是旅客的过眼云烟。

马来西亚华人堂堂而立,言有声、行有势。这里片片土地都是家园,我们回家是一个归人,不是过客;不可沦为只是守住一条唐人街的民族。

这个坚强精神,需要华文报业的发展相配合。新闻工作者当自强,薪火传承不可断。而华人社会更要抱持共有事业的关爱,如此相互扶持,才能基业永续;更大气度而言,进而惠及社会、国家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