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网上网下,云上云下都是一片“莫言”。中国网上的微博和QQ,也有不少调侃搞笑的段子。总之,锣鼓喧天毁誉交集,但最终掌声比嘘声多,整体气氛是欢乐的;跟刘晓波得和平奖,或是高行健得文学奖,大大不同。

海外中文世界也会热闹一阵。对马来西亚汉语文学圈来说,莫言并不陌生。早在八十年代,莫言和一众中国作家,如韩少功、苏童、贾平凹、王安忆、刘索拉、余华等的作品,早经台湾编辑包装后传入大马,走入文化界的寻常百姓家。

那时候,文艺老中青固然要看电影《红高梁》和《黄土地》,搞艺术的要从杂志看异军突起挑战禁忌的“中国现代画”,如星星画会的马德升艾未未;也顺便瞅瞅和台湾文学回异的中国风景,否则,你就OUT了。从此,中国青年作家莫言和他的伙伴们,取代了读了几十年的鲁迅巴金,成为“知青读物”…那时,连六四天安门事件都还没发生,互联网还只限军事用途;邓小平改革开放风风火火的烧著,崔健在唱《一无所有》、马共还在森林里没日没夜的抗争…中国,甚至还不是大马人可以自由访问的国家。

因此,莫言在那个改革开放的时代突然杀出,而且文字色彩斑烂,故事诡奇,把马奎斯在南美洲森林的神话传说,恩怨情仇移殖中国山东高密,创造了红色高梁的魔幻世界,和八十年代的文化闯将们一起为那个时代写了漂亮的一章。磨剑廿年,作品不少;拿个诺贝尔奖,除了够他在北京买120平米的房子,就剩下掌声和嘘声。

中国朋友说,“莫言”才能得奖,奖后恐怕就更“莫言”了。此言差矣。诺贝尔奖固然要拿,该说的话还是要说,否则,岂不变成“莫言的结局”?就像此间树桐佬和政党收购南洋报业,搞砍树办花踪的甚么文学奖,文艺老中青集体顶礼膜拜,争相“莫言”?不不不,我们还是相信莫言得奖,奖前奖后还是艺术家,没有失忆,也不敢“莫言”。

至于说,莫言得奖和“大国崛起”有没有关系?这当然是“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连美国总统候选人的辩题都叫“中国崛起”,奥巴马和罗姆尼两位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总统的大腕都要登台唱戏,弹唱中国;北欧小国前年让刘晓波登上全球舞台,今年补一个莫言,似乎很合政治需要。当然,先决条件是这个作家要有点份量。

莫言比诸多诺奖得主的功力如何?没个准绳。但也够资格了。至少,他得奖使中文世界多了一个读小说的理由,不管是赶时髦的,还是一路走来,始终如一的那些人。

比起“法国公民”高行健小说风格的冷峻苦涩,莫言火热鲜亮的风格,更平易近人;黄土地上的红高梁,始终比流离风中的蒲公英更能说服黄土地上的人们。比较《丰乳肥臀》、《红高梁家族》和《灵山》、《一个人的圣经》,艺术评价人人言殊,看不看得下不是评论家的权力,而是读者。你不一定要信诺贝尔文学奖评审诸公之文化品味,更不必看政治风向标是吹东西南北风,还是发财在广东,你信自己。

莫言得奖,得奖莫言?这一切只能待时间证明。他至少还帮北师大的师兄刘晓波说句好话。现在?还是趁热看《天堂蒜台之歌》和《生死疲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