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开步之际,吉隆坡来了两位响当当人物。一是国际儒家领军人物杜维明教授;另一位是诺贝尔化学奖得奖人李远哲教授。

这两位学者让人熟悉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挟学术功力而关心社会,以至参与改造社会。

李远哲是马来西亚科学院所邀请,讲题是《我成为科学家的经验》。

他不忘身为科学家的激励内容,也有对地球资源的关心。然而他投身社会改革的经验,更为引人注意。

李远哲曾经支持台湾陈水扁,竞选总统高职。那时候陈水扁代表著一股改革与进步的力量;只是后来变得很不理想。李远哲强调科学家也是社会一份子,必须关心社会、必须参与社会;他不曾后悔当年的立场。

从个人阅历,李远哲深感民主程序、政党轮替的重要性。他说:“一个国家经过政党轮替,才能使政府变得更好。”

这话对马来西亚一些人来说,并不好听。但是学者风范,自有个人威武不屈的立场。

马来西亚处在一个剧变大时代,时而茫然、时而敏感,外界各种不同声音,都有各种不同冲击。如果说李远哲谈政党轮替,一些人觉得刺耳,那么转一个身,听听杜维明中庸之道,应有另一番道理。

杜维明是应世界中庸基金会等机构所请,到吉隆坡讲了一场《儒家中庸如何对应多元社会》。这个题目对正马来西亚多元国情,更是切合当前时局。

穿梭东西方学界的杜维明,提出了现代社会,应有新的文化认同。其中的三大重点就是开放、多元,以及反思能力;他强调不能硬把个人意见强加于人。

新的文化认同,实际上正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所努力追求的愿景。闻及此议,当有共鸣。可惜的是,我们无法确定这种精神能够有效传开吗,传达到更广泛的非华人社会?如果只是留在华人社会内逗逗转转,我们将无法期许积极改变的未来。

学者、专才的阅历与论见,都有值得学习与珍惜之处。李远哲与杜维明到访一言一行,或无惊人之作,但必擦出智慧火花、激荡交流。科学家未必人见人爱,李远哲说有的学问渊博,有的很自私,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研究都对社会有贡献。

马来西亚如今卡在半中间,努力挤向高收入国,需要各种努力、需要各种智慧。我认为广邀各方学者专才来访交流、讲学传道,真是可喜的事;我们只有如此打开门扉、开阔心胸,而接触智者,才能成就更远大事业。